[发明专利]挠性管用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1061.4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5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岩片真理夫;宫崎贵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7/091 | 分类号: | F16L37/091;F16L3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韩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用 接头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挠性管用接头(2),其使挠性管(1)容易插入,该挠性管用接头(2)具备接头主体(10)和密封部件(40)。在接头主体(10),形成有供呈波纹状的挠性管(1)插入的连接孔(12)。由弹性材构成的密封部件(40)呈环状且配置于连接孔(12)内。插入到连接孔(12)中的挠性管(1)的外周面与连接孔(12)的内周面之间由密封部件(40)密封。密封部件(40)在挠性管(1)的插入方向里侧的外周部具有凹槽(43),该凹槽(43)用于在密封部件(40)与连接孔(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径向及轴向的间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呈波纹状的挠性管的连接中使用的挠性管用接头。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挠性管用接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86792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挠性管用接头:具有接头主体和由弹性材构成的环状密封部件,其中,接头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连接孔,密封部件配置于该接头主体的连接孔内。在连接呈波纹状的挠性管的情况下,挠性管被插入到接头主体的连接孔。这时,处于挠性管前端部的数个山部进入密封部件的内周。使挠性管插入直到挠性管的前端与连接孔内的停止面抵接为止,由此,挠性管向接头的连接完成。这时,挠性管的外周面与连接孔的内周面之间由密封部件密封。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挠性管用接头中,在连接挠性管时,进入到密封部件内周的挠性管的山部在挤压密封部件的壁厚部的同时进深。由此,密封部件的壁厚部偏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密封部件的里侧的内周面鼓出,故而,挠性管的插入载荷随着插入而增大,使挠性管难以插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挠性管用接头具备接头主体和由弹性材构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所述接头主体形成有供呈波纹状的挠性管插入的连接孔,所述密封部件配置于所述连接孔内。插入到该连接孔中的挠性管的外周面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之间由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挠性管的插入方向里侧的外周部具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用于在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连接孔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径向及轴向的间隙。
根据上述结构,在挠性管进入到密封部件的内周时,将要被挤压而偏向插入方向里侧的密封部件的壁厚部向由第一凹槽形成的、处于密封部件的里侧的外周部处的间隙逸出。由此,密封部件的里侧的内周面的鼓出得到抑制,因而可抑制挠性管的插入载荷增大,使挠性管容易插入。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挠性管的插入方向跟前侧的外周部具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用于在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径向的间隙。
根据上述结构,在挠性管进入到密封部件的内周时,能够通过由第二凹槽形成的间隙使密封部件的跟前侧向径向外方向挠曲。由此,即使是密封部件的跟前侧也能够实现密封部件的壁厚部的逸出,使挠性管更容易插入。
优选的是,在所述密封部件中的内周面与轴线方向的两端面的交叉部之中的至少一个交叉部形成有倒角部。
通过上述结构,通过倒角部的形成,密封部件的挤压量得到减少,并且密封部件的鼓出得到抑制,故而,能够提高挠性管的插入容易度。在将倒角部配置于挠性管的插入方向的跟前侧的情况下,倒角部构成用于将挠性管插入密封部件内周的引导,故而,能够将挠性管顺畅地插入密封部件的内周。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件关于与其轴线正交、且将所述密封部件二等分为其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线对称地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密封部件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对称,故而,无论从哪一侧都能够将密封部件安装到接头主体。由此,不会产生方向错误的密封部件的安装,能够提高挠性管用接头的装配性。
优选的是,在所述密封部件中,处于所述插入方向的里侧的第一凹槽从所述插入方向的里侧的端面向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比与该第一凹槽同样处于里侧的所述倒角部更深地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10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学习的数据处理系统及模型更新方法
- 下一篇:危险废物处理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