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防霉抗菌PVC装饰膜及其复合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1745.4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0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卫玉春;张文杰;蒋宇;吴章捷;杨晓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宁帝龙永孚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0 | 分类号: | B32B27/30;B32B27/06;B32B27/18;B32B37/06;B32B37/08;B32B37/10;B44C5/04;C08L27/06;C08K13/02;C08K3/08;C08K3/22;C08K3/26;C08J5/1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01 | 代理人: | 卢海龙 |
地址: | 3144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防霉 抗菌 pvc 装饰 及其 复合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装饰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保防霉抗菌PVC装饰膜及其复合设备,装饰膜包括表层、中间层和印刷基材三层复合形成,复合设备包括机架以及依次设置于机架上的储存各材料的放卷部、预热部、加热复合部、冷却部以及收卷部,将三层结构的装饰膜复合收集,放卷部为三组放料架设置,分别为表层放料架、中间层放料架和基材放料架,每个放料架上都包括有放料辊组、控制辊和传动辊。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装饰膜的防霉抗菌效果更佳,避免出现抗菌层脱落的问题,效果更持久;简化生产工序,生产成本降低;保护中间层中的装饰膜印刷图案;实现不同规格厚度的装饰膜的复合;资源循坏使用,节约资源,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饰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保防霉抗菌PVC装饰膜及其复合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表面装饰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日常的装修装饰中。作为表面装饰材料的环保型防霉PVC装饰膜,适用于家具贴面,由于其花型新颖、美观,能够克服实木家具花色单调、拼缝多、成品高等弊端,成为市场的宠儿。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装饰材料用量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日益丰富的同时,家居(工程)装饰贴面材料应用过程中防霉抗菌问题日益突出。
现有技术中通过表面涂布的工艺来实现防霉抗菌,但是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图层为直接裸露于空气中,会因摩擦等难以避免的情下造成图层的脱落,使装饰膜防霉抗菌的效果下降;同时,此方法需要在制造工艺上增加一道表面涂布的工艺,使装饰膜的生产工艺复杂化,增加装饰膜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环保防霉抗菌PVC装饰膜及其复合设备。该装饰膜具有防止抗菌层脱落、简化工艺、保护装饰膜图案花纹、减少印刷层气味和VOC排放等优点。
本发明为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保防霉抗菌PVC装饰膜,其结构特点是,包括表层、中间层和印刷基材三层复合形成。
所述表层为添加抗菌成份的PVC透明膜,以重量份数计,成分包括PVC树脂100份、增塑剂DINP 18-24份以及抗菌剂0.08-0.1份,抗菌剂具体为纳米银抗菌剂。
所述中间层为花纹印刷层,成分包括PVC树脂、稀释剂和色粉。
所述印刷基材,以重量份数计,成分包括PVC树脂100份、增塑剂DINP 18-24份、色粉2-5份、钛白粉15—20份以及碳酸钙粉20份。将三层结构复合收集,制得装饰膜。
优选地,所述表层为添加抗菌成份的PVC透明膜,以重量份数计,成分包括PVC树脂100份、增塑剂DINP 18份以及抗菌剂0.08份,抗菌剂具体为纳米银抗菌剂。
所述中间层为花纹印刷层,成分包括PVC树脂和色粉。
所述印刷基材,以重量份数计,成分包括PVC树脂100份、增塑剂DINP18份、色粉2份、钛白粉15份以及碳酸钙粉20份。
将三层结构复合收集,制得装饰膜。
一种环保防霉抗菌PVC装饰膜复合设备,其结构特点为:包括机架以及依次设置于机架上的储存各材料的放卷部、预热部、加热复合部、冷却部、收卷部以及为各部提供动力的动力装置,将三层结构的装饰膜复合收集。
优选地,所述放卷部为三组放料架设置,分别为表层放料架、中间层放料架和基材放料架,每个放料架上都包括有放料辊组、控制辊和传动辊,放料辊组分别储存表层、中间层和印刷基材,通过电机带动放料辊的旋转实现三层材料的放卷,传动辊将三层材料向下一工位传送。
优选地,所述控制辊由气缸驱动,控制辊调节放料的张力,控制辊在气缸的控制下可实现贴近传送辊或远离传送辊,贴近传送辊时可增加装饰膜材料的张力,传送过程中更为紧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宁帝龙永孚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海宁帝龙永孚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17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端输入可充电式二次电池
- 下一篇:接近检测方法及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