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5463.1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3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祝倩;吕艺;倪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456 | 分类号: | H04B7/0456;H04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确定 预编 矩阵 方法 设备 系统 | ||
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设备及系统,可以改善传统MIMO的性能,提高频谱效率。该方法中,接收端设备获取第一信道的CSI和发送端设备的P个天线端口组的信息,之后,根据第一信道的CSI和第一OAM模态,确定V个OAM模态组,进而根据发送端设备的P个天线端口组和V个OAM模态组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最终向发送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第一指示信息;发送端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并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其中,P为正整数,V为小于或者等于P的正整数,第一OAM模态为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均支持的OAM模态,第一预编码矩阵包括P*V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网络中,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被广泛应用,MIMO技术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使数据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多个天线传送和接收。
传统的基于MIMO技术的数据传输方案中,发送端设备利用信道探测的方式获取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之后在发送数据时,可以根据信道的CSI确定预编码矩阵,通过该预编码矩阵将不同的传输层映射到不同的天线端口,最终通过空间滤波器将天线端口映射到物理天线,由物理天线进行数据发送。
然而,该方案中,在直视径分量较大的信道环境下,MIMO信道退化成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信道,也就是说,MIMO信道仅能支持单流信号传输,无法利用空分复用的方式提升频谱效率。因此,在直视径分量较大的信道环境下,如何改善传统MIMO的性能,提升频谱利用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设备及系统,可以改善传统MIMO的性能,提高频谱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及相应的装置。该方案中,接收端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和发送端装置的P个天线端口组的信息,P为正整数;接收端装置根据第一信道的CSI和第一轨道角动量OAM模态,确定V个OAM模态组,该第一OAM模态为发送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均支持的OAM模态,V为小于或者等于P的正整数;接收端装置根据该P个天线端口组和该V个OAM模态组,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包括P*V个第二预编码矩阵,该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对第一数据进行预编码;接收端装置向该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基于该方案,可以将OAM模态引入预编码矩阵,使得在传统MIMO的预编码过程中融合OAM,从而使得在MIMO通信中可以利用OAM改善传统MIMO的性能,进而提高频谱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还包括:接收端装置根据第一信道的CSI确定第一信道中存在直视径。基于该方案,可以在信道中存在直视径的场景下,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从而利用OAM改善传统MIMO的性能,提高频谱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道的CSI包括第一信道对应的信道矩阵,接收端装置根据第一信道的CSI确定第一信道中存在直视径,包括:若第一信道对应的信道矩阵的秩与1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或者,第一信道矩阵对应的信道矩阵的秩小于第二阈值,接收端装置确定第一信道中存在直视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道的CSI包括第一信道对应的信道矩阵,接收端装置根据第一信道的CSI确定第一信道中存在直视径,包括:若最大奇异值与最小奇异值的比值大于第三阈值,接收端装置确定第一信道中存在直视径,最大奇异值与最小奇异值是对第一信道对应的信道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后得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54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驾驶行为处理方法、装置及车辆
- 下一篇:一种轴承润滑油脂推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