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PP协议的IP地址协商的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7634.4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2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咏秋;郭爽;李洋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12/2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邓世燕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pp 协议 ip 地址 协商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PP协议的IP地址协商的实现方法,对全连接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配置相同的地址池进行动态协商,协商的主体功能在插件中实现,且由主叫方负责IP地址对的分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本发明针对现有的传统PPP‑IPCP协商方式无法满足点对点全连接网络通信需求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运用PPP‑IPCP增强型插件的方式,满足在一个网络系统中,任意两点通信双方能够通过动态协商的方式自动分配IP地址,且不会导致节点之间的地址冲突,实现消息的互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PPP协议的IP地址协商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PPP(点到点协议)是为在同等单元之间传输数据包的简单链路设计的链路层协议。该链路提供全双工工作模式,顺序传输数据包。PPP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拨号或专线方式建立点对点连接进行通信,成为各种主机、网桥、路由器之间连接共通的技术手段。PPP通信的底层物理传输介质可以是串口线、光纤及以太网等,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以适用多种场合之间的信息互通。
PPP主要有三个组件:在串行线路上对数据包进行加密;用于建立、配置和检测数据链路连接的连接控制协议(LCP);用于建立和配置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控制(NCP)协议族。为了适用多种物理信道,点对点通信的两端必须先发送LCP包配置及检测数据连接,设置完成之后再利用NCP协议进行网络层的选择及配置。例如网络层需要使用IP协议,即需要使用一个网络配置协议来进行双方IP地址,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等项目的协商设置,之后才能进行网络协议层的数据传输,完成上述IP配置的协议即是IPCP,协议编号是8021。
传统的PPP通信双方通过IPCP进行IP地址协商,分为静态协商和动态协商两种。静态协商即非协商,双方先手动预设自己的IP地址。在发送Config-Request消息中告诉对端自己的IP地址,在收到对端的该报文之后通过Config-Ack消息进行确认,完成静态协商流程,其正常的流程如图1所示。
动态协商一般由固定一方进行地址的分配,该模式适用于客户端通过拨号和服务器进行PPP连接和IP地址的申请。接收端即服务器端配置IP地址池,发送端即客户端没有IP地址设置。发送方发送两次Config-Request,第一次发送方没有IP地址,所以报文里面填充0.0.0.0,接收端收到之后通过检测报文中的配置发现不是期望的地址,回复Config-Nak消息,并将分配给对端的地址填入该报文中,发送方收到该报文之后,将该地址填入下一包Config-Request中,之后的流程同上述静态协商。动态协商流程如图2所示。
上述两种方式基本都是通过配置完成,需要在每次IP协商前对主机或者路由器进行设置,过程较为繁琐,适用于点对点通信及单点对服务器的拨号通信。
如今的通信网络结构早已不仅满足于点对点通信,呈现向复杂化,交叉化、全连接发展的趋势,如果在一个网络系统中任意节点需要与其他节点进行PPP通信,即需要在每一个节点上虚拟出多个网卡,例如ppp0、ppp1…节点之间的IP地址不能冲突,对此上述的分配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对静态分配方式来说,一则随着网络中节点数目增多,手动配置IP地址的工作量急剧增大;二则任一节点并不知道网络中其他节点的IP地址,很容易造成网络中IP地址冲突混乱的情况,导致网络瘫痪。对动态分配方式来说,传统的模式是一个节点作为服务器端,向其他的节点分配IP地址,并不满足各节点之间对等交叉通信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PPP协议的IP地址协商的实现方法,本发明针对现有的传统PPP-IPCP协商方式无法满足点对点全连接网络通信需求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运用PPP-IPCP增强型插件的方式,满足在一个网络系统中,任意两点通信双方能够通过动态协商的方式自动分配IP地址,且不会导致节点之间的地址冲突,实现消息的互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76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