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网管理状态综合评价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7897.5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7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陈冉;陈新;沈冰;周健;傅晓飞;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运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6 | 分类号: | G06F17/16;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翁惠瑜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网 管理 状态 综合 评价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电网管理状态综合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体系构建模块,用于建立网管理状态评价体系以及评语集;评价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收集1级评价指标之间、2级评价指标之间的标度以及关于2级评价指标的评语集投票数据;计算矩阵建立模块,用于根据1级评价指标之间、2级评价指标之间的标度构建1级权重判断矩阵和2级权重判断矩阵,并根据关于2级评价指标的评语集投票数据建立2级模糊评价矩阵;递阶权重计算模块,用于递阶计算求得1级模糊权重向量和配电网模糊权重向量;评价结果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各1级评价指标以及配电网管理的效益评价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准确、客观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电网评价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配电网管理状态综合评价系统。
背景技术
配电系统作为直接面向用户的终端环节,直接关系着用户用电的质量和可靠性。配电网站点类型复杂,分布广泛,地理环境多变,易受干扰和破坏,运维、检修工作量大。目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配电网扩张迅猛,智能配网的建设已日趋成熟,分布管理和技术逐步体现自动化、精细化和信息化,发展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网是适应用户个性化供电需求、支撑分布式电源接入、实现电网智能化运行管理的现实需要,是配电网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
因此需要建立智能配电网络管理新模式,将先进配电技术的应用与现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扩大网络领域,提供了各方面发展的保障,通过采用智能配电网络管理新模式系统、高效地实现不同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配电网管理状态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建立配电网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准确、客观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配电网管理状态综合评价系统,包括:
评价体系构建模块,用于建立由高到低依次为配电网管理状态、1级评价指标和2级评价指标的树状配电网管理状态评价体系以及含多个程度等级的评语集;
评价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收集基于1~9标度法的1级评价指标之间、2级评价指标之间的标度以及关于2级评价指标的评语集投票数据;
计算矩阵建立模块,用于根据1级评价指标之间、2级评价指标之间的标度构建1级权重判断矩阵和2级权重判断矩阵,收集并统计关于2级评价指标的评语集投票数据并归一化,获得2级模糊评价矩阵。
递阶权重计算模块,用于根据2级权重判断矩阵、2级模糊评价矩阵以及1级权重判断矩阵递阶计算求得配电网管理状态的配电网模糊权重向量;
评价结果显示模块,设有显示界面,该显示界面上显示有评语集投票数据、1级模糊权重向量和配电网模糊权重向量在各级评语上的隶属度以及1级评价指标和配电网管理状态的效益评价结果,所述的效益评价结果为模糊权重向量中隶属度最大的评语。
进一步地,该系统通过1~9标度法将2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量化,通过2级模糊评价矩阵和1级模糊评价矩阵观察到各个1级评价指标和2级评价指标在各级评语上的隶属度,从而可局部和整体地获得配电网的管理水平,根据该评价指标的管理水平指导配电网规划目标和方向,该系统应用于比较规划电网与现状电网、直观地量化描述电网规划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及评价和比较多种配电网规划方案。
进一步地,所述的1级评价指标包括自动化管理、安全化管理、可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协同化管理和高效化管理,每个1级评价指标下隶属有多个2级评价指标,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运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运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7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空平板陶瓷膜的封装结构
- 下一篇:中空平板陶瓷膜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