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肉鸭养殖场粪坑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9072.7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3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冲;刘德徽;许毅;张亚茹;卢国民;郑荷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31/04 | 分类号: | A01K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11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坑体 绞龙 养殖场 干湿分离 漏板 坑道 活动连接 家禽养殖 空间利用 下端部 防堵 内壁 鸭粪 连通 匹配 体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肉鸭养殖场粪坑,属于家禽养殖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肉鸭养殖场粪坑,其中,包括由相互连通的上坑体和下坑体构成的粪坑,设置在上坑体下端部,与上坑体的内壁相匹配的漏板,活动连接在漏板上的防堵单元,设置在下坑体内的干湿分离单元,的设置在粪坑一侧的收集坑,开设在粪坑底部和收集坑之间的绞龙坑道,以及置于绞龙坑道内的绞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肉鸭养殖场粪坑可以实现连续高效干湿分离处理、空间利用合理、鸭粪处理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禽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肉鸭养殖场粪坑。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肉鸭养殖产业的升级,传统简易棚舍网养的生产模式逐渐过渡到笼养或立体网养的模式。养殖模式的变化致使养殖量高度集中,集约化的肉鸭养殖带来的首要问题是鸭粪产量的急剧上升导致的环保问题;政府近年环保政策趋严,致使鸭粪环保处理更为急切;然而鸭粪本身的理化特性及较高的含水量致使传统处理畜禽粪污的环保手段均不适于鸭粪处理;但降低鸭粪水分含量是鸭粪处理的首要目标,也是畜禽粪便后期用于好氧发酵的前提,其极高的水分含量导致用传统处理方法难度大,投资高从而制约肉鸭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肉鸭产业急需一种简单,有效且成本低的鸭粪粪水分离系统。
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本发明面临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连续高效干湿分离处理、空间利用合理、鸭粪处理效果好的肉鸭养殖场粪坑。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肉鸭养殖场粪坑,其中,包括由相互连通的上坑体和下坑体构成的粪坑,设置在所述上坑体下端部,与所述上坑体的内壁相匹配的漏板,活动连接在所述漏板上的防堵单元,设置在所述下坑体内的干湿分离单元,的设置在所述粪坑一侧的收集坑,开设在所述粪坑底部和所述收集坑之间的绞龙坑道,以及置于所述绞龙坑道内的绞龙。
本发明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防堵单元包括相互平行,分别与所述漏板顶面相互接触配合的两个刮板,以及控制两个所述刮板的刮粪组件;设置两个所述刮板,一方面可当刮板每进行一次转动时,可以实现两次刮粪,从而提高刮粪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刮板与上坑体横截面的适配性。
所述刮粪组件包括贯穿所述漏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刮板固定连接的驱动部件,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刮板上方,分别与两个所述刮板一端部相配合的换向部件;所述换向部件外设有机构箱;所述机构箱通过若干个支撑杆连接在所述上坑体内壁上。
本发明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漏板包括长圆板,开设在所述长圆板中部,相互交叉的两个等径圆弧形滑槽,以及均匀开设在所述长圆板上的若干个漏粪孔;
两个圆弧形的所述滑槽的圆心分别与所述长圆板的两个圆弧段的圆心重合;每一个圆弧形的所述滑槽的一端位于另一个圆弧形的所述滑槽的圆心处;
所述上坑体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长圆形,所述下坑体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长方形,长圆形的所述上坑体可以使其在实际应用时合理利用空间,同时适于所述粪坑的上下衔接。
本发明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顶面设有两个连接柱的转盘,设置在所述转盘下方,与所述转盘沿径向方向相互滑动配合的联动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联动板下方,与所述联动板沿径向方向相互滑动配合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轴线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同轴;所述第一电机外设有电机箱,所述第一电机的控制电路中设有第一行程开关及换向开关,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到位停止并进行换向;
所述联动板、所述驱动板相互滑动的方向,与所述转盘、所述联动板相互滑动的方向相互垂直;
两个所述连接柱分别贯穿所述漏板上的两个所述滑槽,每一个所述连接柱端部上各套接固定一个所述刮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90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