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度及限位间距可调的动力总成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23203.9 | 申请日: | 2019-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62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沈保山;刘治彩;高登山;须劲松;宋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品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0 | 代理人: | 奚晓宁;杨陈庆 |
地址: | 2141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度 限位 间距 可调 动力 总成 悬置 | ||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尤其是一种高度及限位间距可调的动力总成悬置。包括悬置总成、上盖、第一内骨架、锁止销和高度测量销;悬置总成包括第二内骨架、骨架本体和第一橡胶层,在骨架本体的内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内骨架,第二内骨架与骨架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橡胶层;骨架本体的顶部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上盖;上盖顶部开有第一锁止孔,骨架本体顶部开有第二锁止孔,锁止销同时贯穿第一锁止孔和第二锁止孔;上盖顶端外侧固定装有加强筋;加强筋上开有高度测量销孔;第一内骨架与动力总成上支架及第二内骨架螺纹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尤其是一种高度及限位间距可调的动力总成悬置。
背景技术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除具备支撑动力总成质量、避免动力总成与周边附件发生干涉的功能外,还起到隔离动力总成及地面激励振动传递、提升整车NVH性能的作用。其中,橡胶悬置因其较高的性价比在轻卡及微卡等商用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动力总成橡胶悬置存在以下问题:
1)因橡胶悬置刚度受温度(区域和季节)影响较大,即使温度不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仍会出现因橡胶老化导致的发动机姿态变化,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因工艺问题刚度值误差一般能达到15%。这样就给动力总成橡胶悬置的设计和验证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发动机中心(如风扇中心)与附件(如散热器风圈中心)不同高,或因道路条件较为恶劣,增大了限位(如不做特殊说明,均指限位橡胶与相邻支架接触时的软限位)起作用的频率,引起诸多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问题,甚至出现动力总成与附件发生干涉的问题,影响部件可靠性及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2)因动力总成前后悬置所受载荷不同,其结构及性能参数也不同,导致外在因素变化时其刚度变化亦不同,引起动力总成姿态发生改变,万向传动系统不等速性改变,影响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
3)无高度或限位间距调整功能,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易造成反复制作样件、装配等问题,影响开发效率及质量,甚至无法有效验证理论数值的合理性;
4)轻卡及微卡等商用车上使用的悬置结构通常为方形或长方形结构,存在不能实现各向限位、占用空间较大、重量较大、影响动力总成布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度及限位间距可调的动力总成悬置,通过本发明实现动力总成在整车Z向高度(整车坐标系下,即重力方向)一定范围内可调,保证动力总成与附件Z向间存在合理间距,避免干涉问题,同时减小动力总成姿态角的变化;实现上、下限位间距可调,并在高度调整功能的配合下,使限位间距达到理论值,从而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限位经常起作用而引发的NVH问题;实现各向均可限位,提升了悬置可靠性;实现结构优化,使结构紧凑、重量轻、调整方便。
本发明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度及限位间距可调的动力总成悬置,包括悬置总成、上盖、第一内骨架、锁止销和高度测量销等部件;
悬置总成包括第二内骨架、骨架本体和第一橡胶层,所述骨架本体为环状结构,在骨架本体的内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内骨架,所述第二内骨架与骨架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橡胶层,第一橡胶层硫化在骨架本体和第二内骨架之间;骨架本体的顶部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上盖,在骨架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外螺纹,所述上盖底部开设有内螺纹;第二内骨架上端面的第一橡胶层与上盖接触时,起到上限位作用;
所述上盖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锁止孔,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锁止孔相对应匹配的第二锁止孔,锁止销同时贯穿第一锁止孔和第二锁止孔,起到将上盖与骨架本体的相对位置固定和锁止的作用;
所述上盖的顶端外侧固定安装有加强筋,除起到提升刚、强度作用外,还可方便上盖的旋转;在上盖上平面上开有高度测量销孔,便于装插高度测量销;
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固定孔,装配时便于与动力总成下支架通过螺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32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肽美白淡斑精华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吡啶酮乙醇胺盐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