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板坯轧制过程中优化钢带组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28384.4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1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汪云辉;邝霜;李永亮;杨玉厚;周慧春;王海龙;齐秀美;陈彤;陈文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00 | 分类号: | B21B37/00;B21B37/16;B21B38/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赵红强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板 轧制 过程 优化 组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板坯轧制过程中优化钢带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工艺为:(1)建立流变应力与热轧各机架设备参数、带钢参数、轧制负荷的关系,关系公式见公式(Ⅰ):MFS=P/(2*3‑1/2*L*(R*(H‑h))1/2*Q);(2)根据式(Ⅰ)计算轧制过程中各机架的流变应力值,根据流变应力值绘制F‑MFS(机架‑流变应力)曲线;(3)根据F‑MFS曲线斜率判断各机架的再结晶情况,当曲线斜率≤0时,则该道次发生再结晶;(4)再结晶发生在最后两道次时,通过调整轧制过程参数,使得下一卷钢精轧最后两道次的斜率>0。本方法可实时计算热轧过程中各机架的流变应力值,并快速判断各机架再结晶行为,进而通过调整热轧中间坯厚度和精轧机组负荷分配,实现热轧过程中的组织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轧制方法,尤其是一种中板坯轧制过程中优化钢带组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钢带轧制理论与热轧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钢铁制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对产品轻量化和强度等级的要求,钢铁企业对热轧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的宏观特性如表面、力学性能等满足要求,对产品的微观组织均匀性、一致性同样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生产中需要一种快捷的方法判断带钢的组织形貌。本方法通过采集现场数据、计算、判断、调整流变应力情况即可实现组织的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板坯轧制过程中优化钢带组织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工艺为:(1)建立流变应力与热轧各机架设备参数、带钢参数、轧制负荷的关系,关系公式见公式(Ⅰ);
MFS=P/(2*3-1/2*L*(R*(H-h))1/2*Q) (Ⅰ)
式(Ⅰ)中,MFS为各机架的流变应力,MPa;
P为带钢轧制过程中轧机负荷,MN;
L为所带钢宽度,mm;
R为工作辊半径,mm;
H为带钢入口厚度,mm;
h 为带钢出口厚度,mm;
Q为应力状态系数;
(2)根据式(Ⅰ)计算轧制过程中各机架的流变应力值,根据流变应力值绘制F-MFS(机架-流变应力)曲线;
(3)根据F-MFS曲线斜率判断各机架的再结晶情况,当曲线斜率≤0时,则该道次发生再结晶;
(4)再结晶发生在最后两道次时,调整轧制过程参数,以使下一卷钢精轧最后两道次的斜率>0。
本发明所述步骤(4)中调整轧制过程参数为:热轧中间坯厚度>35mm时调整中间坯厚度;热轧中间坯厚度≤35mm时,调整各道次负荷分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现场实时采集的轧制参数进行不同机架的流变应力的计算,绘制流变应力变化趋势图,快速了解轧制产品的组织演变状况,判断钢种发生的再结晶状况,判断是否会出现混晶现象恶化产品的热轧组织,通过再结晶状况的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参数实现产品物理性能优化的目的。本发明通过采集现场动态数据,快速简单的计算,优化产品的物理性能,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本发明通过简单的计算模型,实时计算现场生产过程中的钢种各机架的流变应力的情况,通过各机架流变应力的变化情况,判断轧制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进而调整热轧中间坯厚度和精轧机组负荷分配,实现热轧过程中的组织优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调整前后的流变应力曲线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未经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83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