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互补型固体电蓄热机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32283.4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初春志;咸湘竹;初春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凯瑞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合肥汇融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41 | 代理人: | 张雁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互补 固体 蓄热 机组 | ||
本发明涉及固体电蓄热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互补型固体电蓄热机组,旨在解决传统固体电蓄热锅炉内部蓄热体蓄热不均匀,边加热边出入造成了蓄热体冷热端温差大、蓄热体蓄热不饱和,从而导致造成蓄热体浪费,且在供暖系统中,不符合规定的一备一用要求的问题,包括外壳体和设置在外壳体内腔中的固体电蓄热锅炉,所述固体电蓄热锅炉的外侧包覆有保温层,固体电蓄热锅炉的进风端通过上风道连接有换热器的出风端,换热器设置在外壳体的内腔中,且换热器的进风端通过下风道连接固体电蓄热锅炉的出风端,下风道上安装有风机。本发明尤其适用于供热所需的两套发热系统协同工作持续供暖,具有较高的社会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电蓄热技术领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互补型固体电蓄热机组。
背景技术
蓄热式电锅炉是在根据电力部门鼓励在低谷时段用电加热,并享受优惠电价的政策,推出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电加热产品,在蓄热式电锅炉基础上填加相应的附属设备和蓄热水箱,就构成了蓄热式电锅炉系统。
传统固体电蓄热锅炉是由蓄热体、保温层、换热器、风机、骨架和电控制柜组成,其内部蓄热体蓄热不均匀,由于设计的缺陷,边加热边出入造成了蓄热体冷热端温差大、蓄热体蓄热不饱和,从而导致造成蓄热体浪费,且在供暖系统中,不符合规定的一备一用要求,检修需要停机,特别是在冬季,天气最冷时固体电蓄热锅炉发生故障,必须停止待蓄热体温度到30℃以下才可以维修,停止工作10小时,外网管线内的水在管内凝结成冰,一方面封堵住管网,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管道涨裂。
公开号为CN20910156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固体电蓄热机组,它包括底座,底座底部相对固定有万向轮,底座顶部固定有水箱,水箱顶部固定安装有隔热板,隔热板上固定安装有隔音罩、保温罩、冷却器,隔音罩内底部固定有支架、盒体,盒体内底部通过第一弹簧与支撑板连接,支撑板顶部通过第二弹簧与盒体内顶部连接,支撑板顶部与减震杆一端固定,减震杆另一端贯穿盒体并与第一安装架底部固定,支架通过第三弹簧与第一安装架连接,第一安装架上固定安装有水泵,水泵进水口与第一水管一端连通,该装置具有降低噪音和减震的功能,但是该装置存在内部蓄热体蓄热不均匀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互补型固体电蓄热机组。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补型固体电蓄热机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旨在解决传统固体电蓄热锅炉内部蓄热体蓄热不均匀,边加热边出入造成了蓄热体冷热端温差大、蓄热体蓄热不饱和,从而导致造成蓄热体浪费,且在供暖系统中,不符合规定的一备一用要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互补型固体电蓄热机组,包括外壳体和设置在外壳体内腔中的固体电蓄热锅炉,所述固体电蓄热锅炉的外侧包覆有保温层,固体电蓄热锅炉的进风端通过上风道连接有换热器的出风端,换热器设置在外壳体的内腔中,且换热器的进风端通过下风道连接固体电蓄热锅炉的出风端,下风道上安装有风机;
所述换热器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上分别安装有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和出水管均延伸至外壳体的外部并分别与外界水源和回流管路相连接,外壳体的内腔中还设有直热型电锅炉,直热型电锅炉设置在入水管位于外壳体内部的一段上,用于对所述入水管输入的水进行直接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内腔中设有分控箱,且分控箱用于控制所述直热型电锅炉。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安装在底座的上端,且底座上还安装有主控制柜,主控制柜通过电气控制线与固体电蓄热锅炉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上分别设有换热器出水阀门和换热器入水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凯瑞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中科凯瑞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22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