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状土快速取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34072.4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6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水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状 快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状土快速取样装置,包括施力结构、取土筒结构以及环刀结构,所述的取土筒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的内筒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贴合,所述的环刀结构设置在所述的取土筒的底部,环刀结构的内径与内筒体的内径相同;在所述的取土筒的下部分设置有一个弧形槽,在弧形槽内设置有一个弧形的割刀。本发明能够提高取土效率,通过割刀能够完成对内筒体下部土块的切割,且切完后,割刀还起到对内筒体上部的原状土块的托底作用,防止内筒体内的原状土块掉落,当取出土块后,还可以将弧形的割刀复位,便于下次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采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状土快速取土装置。
背景技术
原状土是指保持天然含水量及天然结构的土体,原状土土样是从原状土体中取出的土壤样品,多用来研究或检测土壤剖面结构及其容重、天然孔隙比、压缩系数及抗剪强度等指标。目前,我国土壤地质勘察中常用的原状土的取样方法是采用传统的勘探钻孔的取样器取土技术,包括击入式和压入式,上述取土方法对土壤的扰动较大,很难得到原状样,导致取得的土样检测的精确度较低;并且当取样土壤直径较大或土样含水量较高时,利用取土器进行取土过程中,容易出现因土样脱落、取土器内所采集土样的底端与下方地层分离时带来的扰动等原因造成取土失败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原状土快速取样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原状土快速取样装置,包括施力结构、取土筒结构以及环刀结构,所述的取土筒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的内筒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贴合,所述的环刀结构设置在所述的取土筒的底部,环刀结构的内径与内筒体的内径相同;在所述的取土筒的下部分设置有一个弧形槽,所述的弧形槽包括贯通内筒体侧壁的内弧形槽以及设置在外筒体内壁上外弧形槽,在所述的弧形槽内设置有一个弧形的割刀,所述的割刀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外弧形槽连接,所述的割刀可收纳在所述的弧形槽内,且割刀的刀刃部分不凸出所述的内筒体的内部,在割刀的刀背上设置有一个磁铁,所述磁铁与外弧形槽的背部吸合,在所述的外筒体上设置有一个锥形块放置孔,在所述锥形块放置孔与所述的外弧形槽相交,在锥形块放置孔内设置有一个锥形块,所述的锥形块通过一个连接杆连接,在所述的外筒体上还设置有一个贯通到所述外筒体顶端的导向孔,所述的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的导向孔内,连接杆的下端与锥形块连接,上端伸出所述的外筒体,在连接杆上端设置有螺纹,并通过调节螺母与其连接;所述的连接杆通过所述的调节螺母带动其上下移动,所述的连接杆下移时,带动锥形块下移插入到割刀刀背与外弧形槽背部之间,将割刀向内侧顶开;在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的上部分别设置有销孔,在销孔内通过可插拔的销子将外筒体和内筒体连接;所述的施力结构包括与取土筒体上部连接的连接盖,所述的连接盖通过联轴器与电钻的钻杆连接;所述的电钻设置在一个电钻安装架上,所述的电钻安装架包括连接套,所述的连接套与支撑杆连接,所述的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导向套,所述的导向套套设在支撑柱上,并可在支撑柱上上下移动,所述的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插爪,所述的插爪用于插入地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内筒体的上部伸出到所述的外筒体外,所述的连接盖通过螺栓以及螺母与所述的内筒体的上端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环刀结构与所述的外筒体之间为一个可拆卸的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锥形块放置孔向下延伸贯通到所述的外筒体的下端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锥形块放置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导向孔的直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在所述的外筒体外圆周面上设置有螺旋状的排削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电钻与取土筒结构连接,并将电钻设置在电钻安装架,能够提高取土效率,且通过电钻安装架,能够保证取土筒垂直地进入土壤中,取土过程较为轻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未经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40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