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35406.X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7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白伟亮;张峰玮;翟传明;吕舟;张荣;王麒;陈竹茵;刘雄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12 | 分类号: | C04B28/12;C04B11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张燕 |
地址: | 10003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古建筑 修复 砂浆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在具有天然水硬性石灰的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中添加环氧树脂组合物,环氧树脂作为建筑用有机材料,在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中具备很多优良特性,如高粘接性和高韧性,本发明将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结合,一方面,利用环氧树脂的高韧性作用使得制备出的砂浆抵抗脆性断裂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以天然水硬性石灰的高耐久性弥补环氧树脂耐久性差的特点,而以环氧树脂高粘接性弥补天然水硬性石灰粘接性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双方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砂浆的粘接性和韧性,又使得砂浆在经过高温、水浸泡以及长时间的光照作用后,界面的粘接强度仍然高于1.5MP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古代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中,通常以灰浆作为胶结的原材料,而灰浆种类繁多,有“九浆十八灰”之说。但现如今,由于灰浆的调配比例不清晰以及传统工艺费工费时等问题,灰浆的使用已经逐渐被天然水硬性石灰所代替。天然水硬性石灰是用粘土含量较高或是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石灰石烧制而成的,具备适中的抗折、抗压强度,防水性和自我修复性,在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有的天然水硬性石灰比较脆,韧性差,修复后的建筑对于抵抗脆性断裂的能力较弱;同时,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天然水硬性石灰不能满足更高强度的建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天然水硬性石灰比较脆,韧性差,修复后的建筑对于抵抗脆性断裂的能力较弱;同时,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天然水硬性石灰不能满足更高强度的建筑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包括: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环氧树脂组合物,河砂和水;其中,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包括天然水硬性石灰,且所述环氧树脂组合物的质量为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质量的5%~30%。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还包括:粉煤灰,所述粉煤灰质量为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质量的30%~60%。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所述天然水硬性石灰包括天然水硬性石灰NHL5和天然水硬性石灰NHL2,所述天然水硬性石灰NHL5和所述天然水硬性石灰NHL2的质量比为3:1。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所述环氧树脂组合物包括环氧树脂单体、稀释剂、固化剂和增韧剂,且相对100质量份的所述环氧树脂单体,所述稀释剂为15~25质量份,所述固化剂为30~70质量份,所述增韧剂为10~20质量份。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所述固化剂包括聚醚胺和聚醚二胺,所述聚醚胺与所述聚醚二胺的质量比为2:1。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还包括:聚乙烯醇纤维材料,所述聚乙烯醇纤维材料质量为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质量的0.2%~0.6%。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所述聚乙烯醇纤维材料的直径为0.04mm~0.08mm,所述聚乙烯醇纤维材料的长径比为150~250。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所述河砂的粒径小于0.4mm。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中,所述河砂的质量为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质量的10%~30%,所述水的质量为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质量的30%~4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无机胶凝材料组合物、环氧树脂组合物、河砂和水混合,以制备出所述古建筑修复用砂浆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54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