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脉数据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35930.7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9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二红;朱娜;郑哲青;叶松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平安金融管理学院(中国·深圳) |
主分类号: | G06F16/9535 | 分类号: | G06F16/9535;G06F4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刘延喜 |
地址: | 518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脉 数据 生成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出一种人脉数据的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候选人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当前候选人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简介信息;获取预先设定的被匹配人的第二目标数据;响应于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生成请求,依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及第二目标数据利用预设的匹配模型生成所述当前候选人与所述被匹配人的关系匹配度;依据所述关系匹配度得到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将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发送至客户端展示。本申请通过收集当前候选人与待匹配人的用户数据,对收集的用户数据依据预设的匹配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以生成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提高人脉数据的制定效率,无需人工调查,节省人力资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脉数据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一般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需要对内部员工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以便更加直观的了解企业内部的员工之间的人脉关系,在进行招聘时需要对候选人进行背景调查,以便了解候选人在企业内部的人脉关系,以为招聘提供参考依据。
现有技术中,由于员工信息以及企业的候选人信息的数据量大,候选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人脉关系离散复杂,无法得到统一的整合,导致候选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人脉关系无法被梳理。目前,在对候选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关系调查时,主要是通过HR调研候选人的人脉情况,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投入,或者是交给供应商解析背景调查,耗费资金且真实性待考量。
因此,现有技术中,对于候选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人脉关系的梳理,效率低下,且耗费人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人脉数据的生成方法及相应的装置,本申请通过收集当前候选人与待匹配人的用户数据,对收集的用户数据依据预设的匹配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以生成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提高人脉数据的制定效率,无需人工调查,节省人力资源。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于执行本申请的人脉数据的生成方法的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各方面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人脉数据的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候选人的第一用户数据,通过语义分析从所述第一用户数据中提取与预设的基准数据类别匹配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当前候选人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简介信息;
获取预先设定的被匹配人的第二用户数据,通过语义分析从所述第二用户数据中提取与所述预设的基准数据类别匹配的第二目标数据,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被匹配人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简介信息;
响应于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生成请求,依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及第二目标数据利用预设的匹配模型生成所述当前候选人与所述被匹配人的关系匹配度;
依据所述关系匹配度得到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
将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发送至客户端展示。
具体的,所述响应于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生成请求,依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及第二目标数据利用预设的匹配模型生成所述当前候选人与所述被匹配人的关系匹配度之前,包括:
设定若干个包含所述预设的基准数据类别的人脉维度;
设定各个人脉维度下各个预设的基准数据类别的权重值;
依据所述基准数据类别的权重值设定各人脉维度对应的匹配策略,生成所述匹配模型。
具体的,所述响应于所述当前候选人的人脉数据生成请求,依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及第二目标数据利用预设的匹配模型生成所述当前候选人与所述被匹配人的关系匹配度,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平安金融管理学院(中国·深圳),未经平安金融管理学院(中国·深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59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