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37547.5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05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久;陈旭;张山林;李成新;杨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297 | 分类号: | H01M8/0297;H01M8/241;H01M8/2465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孟大帅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连接 串联 管状 固体 氧化物 燃料电池 | ||
1.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陶瓷支撑管(1),金属陶瓷支撑管(1)外表面设置连续多孔的绝缘层(2),单电池以设定的间距分布在绝缘层(2)的外表面;每个单电池包括阳极层(3)、电解质层(4)与阴极层(5);相邻两个单电池由连接极串联实现电连接,所述连接极由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层叠组成,内连接层(6)采用LaxSr1-xTiO3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LaxSr1-xTiO3中,x为0.1-0.3,内连接层(6)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其中的陶瓷材料采用LaxSr1-xTiO3,LaxSr1-xTiO3中,x为0.1-0.3,金属材料采用纯金属、铁素体不锈钢或镍铬合金,金属材料的体积分数为10%-50%,陶瓷材料的体积分数为50%-90%;外连接层(7)采用La1-xSrxCrO3、La1-xCaxCrO3、La1-xSrxMnO3、La1-xSrxFeO3或尖晶石结构陶瓷制备,La1-xSrxCrO3、La1-xCaxCrO3、La1-xSrxMnO3和La1-xSrxFeO3中,x均为0.1-0.3;内连接层(6)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阳极层(3)和电解质层(4),内连接层(6)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上,外连接层(7)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下一个单电池的阴极层(5)搭接在外连接层(7)上;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均为等离子喷涂制备的致密涂层,其气体泄漏率小于或等于电解质层(4)的气体泄漏率;内连接层(6)采用单陶瓷材料时,所用陶瓷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在700-1000℃和还原气氛下高于80S/cm;内连接层(6)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在700-1000℃纯氢气气氛下,其电子导电率为102-104S/cm量级,外连接层(7)所用陶瓷电子导电率在700-1000℃空气气氛下高于5S/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的陶瓷材料层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层的线膨胀系数与电池电解质层(4)相匹配;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在700-1000℃范围内线膨胀系数为11×10-6-13×10-6·K-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采用LaxSr1-xTiO3时,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所用陶瓷材料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25-75μm之间;内连接层(6)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其中的金属材料采用纯金属、铁素体不锈钢或镍铬合金,所用陶瓷材料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75μm之间,所用金属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100μ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的厚度为100-250μm;外连接层(7)的厚度为100-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在横向方向与电解质层(4)搭接1-5mm,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之上,且在横向方向超出内连接层(6)长度1-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754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