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泡珊瑚形态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39477.7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8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罗学涛;叶雄彪;甘传海;黄柳青;黄柳英;宋春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58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秦华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泡 珊瑚 形态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气泡珊瑚形态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硅碳复合材料包括多孔硅和碳壳,碳壳的外层与多孔硅的几何构型一致,多孔硅与碳壳具有共角的特性,其中碳壳紧贴着多孔硅的表面生长,所述多孔硅为其硅碳复合材料的内核,且多孔硅表面与碳壳存在中空空隙。该硅碳复合材料具有缓解体积效应的效果;能最大化的减小碳的含量,提高硅的含量,从而提高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尤其是体积比容量。其中多孔硅的孔隙分布更加均匀且孔隙占比更大,对于硅体积膨胀的缓解更加有效,能够更好的维持硅碳复合材料结构的完整性。在传输上,可以通过硅表面的孔隙为Li+传输通道,还可以通过N元素增强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泡珊瑚形态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器件被广泛的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而电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其具有放电电压低、稳定性好、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石墨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其理论容值只有372mAh/g,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性能、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需求。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于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硅负极材料也有一些显著的缺点,比如硅负极材料在嵌锂/脱锂过程中能达到400%左右的体积变化,而且由于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其导电性能较差。近年来,研究者发现通过降低硅材料的尺寸以及与其它材料复合(常见用碳材料),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硅材料的体积效应,而且提升其导电性能。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工业化难度大。目前,研究者发现利用镁热反应合成硅的技术,成本较低、工艺相对简单,有望实现工业化。
硅藻土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二氧化硅。它是一种统称为硅藻的单细胞藻类死亡以后的硅酸盐遗骸形成的,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利用硅藻土进行镁热反应,具有一些独到的优势:一方面硅藻土本身的颗粒较小,反应能够充分进行;另一方面所得到的产物能够保持硅藻土本身的多孔结构。目前利用镁粉还原硅藻土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中,存在着还原后材料结构坍塌;多孔结构由于高温而被破坏;电池稳定性较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硅藻土制备新颖、高效的硅碳负极材料。本发明主要是利用硅藻土的多孔结构、中空间隙以及高温下紧贴着P-Si的表面生长,使得碳层与P-Si几何构型一致的特殊碳壳结构,获得一种气泡珊瑚形态的硅碳复合材料。是一种利用碳的前驱体对P-Si表面进行原位包覆,且在碳层与P-Si表面存在着中空空隙的硅碳复合材料。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上,能够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泡珊瑚形态的硅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碳复合材料包括多孔硅和碳壳,碳壳的外层与多孔硅的几何构型一致,多孔硅与碳壳具有共角的特性,其中碳壳紧贴着多孔硅的表面生长,所述多孔硅为其硅碳复合材料的内核,且多孔硅表面与碳壳存在中空空隙;优选的,碳壳和多孔硅之间的中空间隙尺寸为5~80nm。
进一步,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中多孔硅的形状为多孔状,且内部具有分布均匀的孔隙;
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中硅元素的含量为35-80wt.%,碳元素的含量为20~65wt.%;
所述多孔硅的孔径分布为10~100nm,且粒径分布为500nm~40μm;
所述硅碳复合材料的粒径分布为600nm~50μm。
本发明还保护所述气泡珊瑚形态的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P-Si的制备:将硅藻土粉末、还原金属粉末以及缓和剂混合均匀,并将所得混合物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所述混合物以1~5℃/min的速率升温至500~650℃保温反应2~5h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将所得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冷却至室温,酸洗,洗涤,干燥,得到多孔硅即P-S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9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