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39860.2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52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沈卫国;武苗苗;许鸽龙;张笛;杜雪剑;李乐飞;李纪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0/10 | 分类号: | C04B20/10;C04B28/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秋燕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裹浆 骨料 嵌锁型 混凝土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低水灰比高流动性净浆或砂浆;2)将拋填骨料浸入步骤1)所得的高流动净浆或砂浆中,然后取出,得到预裹浆拋填骨料;3)将新拌基准混凝土与步骤2)所得预裹浆拋填骨料分层浇筑中并振捣密实,得到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该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进一步强化粗骨料嵌锁对混凝土性能的提升作用,减少额外引入的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改善拋填骨料与新拌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使混凝土具备更好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常规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浆体富余,过多的浆体会使混凝土表层产生浮浆和泌水等混凝土病害,专利ZL02147740.X提出的拋填骨料工艺使混凝土中骨料形成嵌锁结构,为这些病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抗渗性以及体积稳定性。然而,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由于浆体的微泌水效应,骨料与浆体的界面处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层水灰比较大的区域,尤其是骨料下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进一步强化粗骨料嵌锁对混凝土性能的提升作用,减少额外引入的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改善拋填骨料与新拌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使混凝土具备更好的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低水灰比高流动性净浆或砂浆;
2)将拋填骨料浸入步骤1)步骤1)所得的高流动净浆或砂浆中,然后取出并去除表面多余流浆,得到预裹浆拋填骨料;
3)拋填骨料混凝土浇筑过程是将新拌基准混凝土与拋填骨料分层加入模具中并振捣密实,具体步骤为:在模具底部预先摊铺一层新拌混凝土,然后放置一层裹浆拋填骨料,之后按此顺序将新拌混凝土和裹浆拋填骨料交替加入模具中,最后以新拌混凝土层结束。
按上述方案,步骤1)中,净浆或砂浆浆体水胶比为0.2~0.3,通过控制胶凝材料、高性能减水剂或微细化集料之间的比例,将浆体的Mini-坍落度筒扩展度控制在250~300mm之间,而且无泌水现象。
按上述方案,步骤1)中,低水灰比高流动性净浆或砂浆中,胶凝材料、水和减水剂的质量比为:1:0.2~0.30:0.015~0.020。
按上述方案,步骤1)中,低水灰比高流动性净浆或砂浆中,胶凝材料、水、减水剂和微细化集料的质量比为:1:0.2~0.30:0.015~0.020:0.5~1。其中,所述微细化集料为粒径0.01~1mm的尾矿砂。
按上述方案,步骤2)中,拋填骨料为基准混凝土所用骨料较大一级骨料,如基准混凝土骨料为5~20mm,拋填骨料则为20~31.5mm;预裹浆拋填骨料包裹层厚度为0.5~1.0mm之间。
按上述方案,步骤2)中,预裹浆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目标总粗骨料含量为50~55%之间,拋填骨料用量由基准混凝土粗骨料含量计算而得。常规混凝土的粗骨料含量为40%左右,粗骨料的紧密堆积密实度一般为60%左右,但由于细颗粒的作用,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不能够达到紧密堆积状态,在此以混凝土中50~55%粗骨料体积分数为界限设计拋填骨料用量。
按上述方案,步骤2)更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将拋填骨料放入步骤1)所得的高流动净浆或砂浆中,并用捣棒搅拌使浆体快速包裹骨料,搅拌20~30s后取出并摊铺于筛孔为5mm的筛上,待大部分浆体流出筛孔后,晃动筛去除不易从骨料表面脱落的多余浆体并使浆体在骨料表面形成均匀的包裹层,最终得到裹浆拋填骨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98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