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散热模组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42288.5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64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魏亚蒙;刘显亮;程光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孙静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散热 模组 终端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管、散热模组及终端设备。该热管包括热管本体和制作热管时与热管本体一体形成的无效部,热管本体的管壁的内侧具有多孔毛细结构层,无效部位于热管本体的四周的至少一部分上,且无效部用作热管与其它物体固定用的安装部。散热模组包括如上热管。终端设备包括散热模组。本申请利用无效部作为固定热管的安装区,在热管的装配过程中,仅需对无效部施加载荷,从而并不会对热管本体造成明显影响,在完成热管固定的同时,保证了热管本体内部多孔毛细结构层的完整,热管的导热能力未受到明显损失,从而可以减小热管装配过程中的导热能力损失,提高热管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了终端设备的散热能力,提供了终端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终端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散热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散热需求随之凸显。目前通常使用的石墨片散热、铜片散热等常规散热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智能终端设备对散热能力的要求。
为了加强智能终端设备的散热,及时实现热量传递,消除热点,高效利用能源,减少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使电子产品更稳定有效、长久的工作,利用相变实现高效传热的热管技术应运而生。热管可视为一个具有高热传导率的被动热传元件,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热管按运行工况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及冷凝段,其运行机理是利用工质在冷热两端蒸发冷凝的相变传递过程实现热量传递。另外,由于热管内部处于真空状态,使得工质的蒸发冷凝可以发生在低于工质常规沸点的温度下,且热管内壁附有多孔毛细结构,其作用可以加速工质蒸发冷凝的循环速度。
现有技术中,在热管的制作工艺中,通常会在热管的热管本体的四周的至少部分一体形成不具有多孔毛细结构的无效端(即无效部),热管本体的内壁附有多孔毛细结构。也就是说,无效端不具有多孔毛细结构,是无法进行蒸发冷凝的导热或传热功效的,此无效端的存在会降低热管的导热效率,且因热管为了要留下足够可在缩口后封闭的长度而不会外泄的情况,其需要保留一定的长度,这样将占用热管有效的导热长度,且将会降低热管的导热效率。对此,目前热管行业一直致力于减小无效端的长度,以增加热管有效部分的比例,增强导热性能。
为此,热管通常具有热管本体和制作时与热管本体一体形成的无效端。热管本体的管壁的内侧具有多孔毛细结构,是热管中利用工质在冷热两端蒸发冷凝的相变传递过程实现热量传递的部分。无效端的内部不具有多孔毛细结构,是热管中不参与蒸发冷凝的导热过程的部分,即热管中除热管本体外的其他部分。针对热管的安装方式,通常将热管的热管本体的外壁面直接通过背胶粘接于热源组件的外壳,并直接通过背胶粘接于终端设备中相对于热源组件处的温度具有较低温度的其他位置处,从而通过热管将热源组件的热源处的热量传递至其它温度较低的位置处。
然而,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需要直接对热管本体加压以激活背胶实现粘接作用,这样在装配过程中使得热管本体容易产生变形失效,从而容易损坏热管本体内部的多孔毛细结构,从而降低热管的传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管在装配过程中热管本体易产生变形失效、传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散热模组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包括热管本体和制作所述热管时与所述热管本体一体形成的无效部,所述热管本体的管壁的内侧具有多孔毛细结构层,所述无效部位于所述热管本体的四周的至少一部分上,且所述无效部用作所述热管与其它物体固定用的安装部。
利用与热管本体一体形成的无效部作为热管与其它物体固定用的安装部,在热管的装配过程中,仅需对无效部施加载荷,从而并不会对热管本体造成明显影响,在完成热管固定的同时,保证了热管本体内部多孔毛细结构层的完整,热管的导热能力未受到明显损失,从而可以减小热管装配过程中的导热能力损失,提高热管的传热效率。特别地,上述结构尤其适用于热管采用厚度较小的薄型热管的场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22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高压隔离开关误动的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理石纹铝板成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