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约型稻蛙生态养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45438.8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3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郭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富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01G22/22;A01K67/033;A01K67/04;A01M1/04 |
代理公司: | 43233 长沙心智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郑志德 |
地址: | 4229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蛙类 养蛙 害虫 稻田 稻谷 生态养殖系统 食物链关系 市场竞争力 稻田生态 稻田种植 饵料生物 化肥污染 生产潜力 水稻茎叶 农药 有机稻 捕食 摄食 种稻 附着 共生 落水 口味 水域 水稻 挖掘 养殖 土地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约型稻蛙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田中种稻,蛙沟和田中空隙养蛙,利用稻田种植后的土地、水域和饵料生物资源,更大程度地挖掘稻田空间的生产潜力。稻蛙相互作用,降低了种养成本,稻蛙共生共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结成了一定的食物链关系,蛙类不仅能摄食水生和落水害虫,且能捕食附着在水稻茎叶上的害虫。所以对水稻而言,可基本上不用农药。提高了稻谷和蛙的品质,稻田养蛙生产出的稻、蛙产品无农药、化肥污染,蛙类保持原有体表色泽和口味,品质接近天然,而稻谷是有机稻,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养殖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蛙类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约型稻蛙生态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蛙类养殖近年来发展迅猛,而且相关的养殖模式也非常多,而稻蛙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从而大幅增长亩产值。但是这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如何建立一套整体系统并且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生态链式的综合养殖,以更好地节约成本,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是推广发展该类生态养殖系统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约型稻蛙生态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系统包括稻田选择-夯实田埂,架设防逃网-开蛙沟、设置食台,铺设防鸟网-选择适养蛙苗品种、水稻品种-运输放养-田间管理等流程。基本运作原理为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田中种稻,蛙沟和田中空隙养蛙,利用稻田种植后的土地、水域和饵料生物资源,更大程度地挖掘稻田空间的生产潜力。稻蛙相互作用,降低了种养成本,稻蛙共生共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结成了一定的食物链关系,蛙类不仅能摄食水生和落水害虫,且能捕食附着在水稻茎叶上的害虫。所以对水稻而言,可基本上不用农药。提高了稻谷和蛙的品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田间准备,稻田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之处,幼蛙投放前将田埂夯实、加固、挖休息洼地,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根据田块大小在稻田四周开挖“田”“口”与“井”字型蛙沟,并放置饵料台,选择适养苗种和耐肥、抗病力强、不易倒伏、品质优的水稻品种。然后把好运输放养关口,投放大规格蛙苗,选好料、投喂足,勤巡田、常检查,做好蛙病防治。
本发明的有益成果在于以桑叶养殖幼蚕,以猪牛栏肥养殖蚯蚓,以夜灯诱捕虫蛾,以幼蚕、蚯蚓和虫蛾为蛙类提供蛋白饲料,既避免了饲料添加剂对环境和肉蛙的污染,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池肥、养殖蚯蚓的粪肥可为桑树和水稻提供肥源,为免施化肥提供可能。这样完成形成内部循环养殖链。沿着食物链,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往复式的传递与交换,做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集约型稻蛙生态养殖系统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富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富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54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信息分析与处理的禽类养殖场投食设备
- 下一篇:一种蝌蚪养殖用孵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