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47127.5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35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各务绫加;村田宗志朗;匂坂享史;田代雄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周宏志;刘晓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一车身骨架部件,设置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压铸制;左右一对的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结合,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钢板制;以及载荷传递部,设置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当向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至少一方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碰撞载荷时,载荷传递部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506588号公报公开一种车身构造。在该车身构造中,具有设置于车辆的后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配置的纵梁。该纵梁为铝压铸制,由此提高了车身的弯曲刚度。
然而,如上述日本特开2013-506588号公报所公开的车身构造那样,在纵梁为铝压铸制的情况下,虽然与钢板制相比弯曲刚度提高,但脆性变高。因此,在车辆的侧面碰撞(以下,简称为“侧碰”)时,特别是在如所谓的柱碰撞那样碰撞载荷集中在车辆的一部分的侧碰的情况下,存在纵梁破坏,因碎片而对周边的车辆构成物(燃料箱等)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因此,优选使纵梁中的特别是对车辆构成物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高的部位为钢板制,但若向压铸制的部位与钢板制的部位的结合部输入碰撞载荷,则存在结合脱落、钢板制的部位相对于压铸制的部位大幅度移动而导致车身整体大幅度变形的可能性。因此,上述日本特开2013-506588号公报中公开的车身构造在该点上存在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辆碰撞时的车身的变形的车身构造。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是一种车身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一车身骨架部件,设置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压铸制;左右一对的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结合,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且为钢板制;以及载荷传递部,设置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当向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至少一方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碰撞载荷时,上述载荷传递部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形态,载荷传递部设置于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当向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至少一方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碰撞载荷时,载荷传递部与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即,在车辆碰撞时,特别是车辆后面碰撞(以下,简称为“追尾”)时,向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至少一方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碰撞载荷。在该情况下,存在应力集中在不同部件的边界部亦即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与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结合部而导致结合脱落的情况。若结合脱落,则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与第一车身骨架部件欲向相对接近的方向位移,因而存在车身整体大幅度变形的可能性,但在本公开中,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以及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与载荷传递部抵接,因而能够抑制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与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进一步的相对移动。
本公开的第二形态可以在上述第一形态的基础上构成为,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以覆盖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中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被结合,上述载荷传递部设置于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且相对于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结合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的位置设置于与上述第一车身骨架部件分离的一侧,并且设置于与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内,并且具有:接合部,在该剖面视角中与构成上述第二车身骨架部件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多个壁部分别接合;和抵接部,将该接合部彼此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71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