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黄青霉的固定化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47135.X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4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应汉杰;王芳娟;陈勇;丁赛;刘丽;俞莹;张德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087 | 分类号: | C12N11/087;C12P37/00;C12R1/8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胡建华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青霉 固定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产黄青霉的固定化方法及其应用,将电晕改性后的塑料介质作为固定化载体,将产黄青霉活化后接入固定化发酵培养基中培养,使菌株在培养的过程中吸附于载体上此外。本发明中以塑料介质为惰性材料,实现了产黄青霉的高密度发酵,降低发酵液的粘度,发酵液的黏度适中,传质效果很好。在与游离发酵相比,产物的效价大大提高,青霉素的效价达到1672.65U/mL,有效缩短发酵总周期从21天缩短到18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黄青霉的固定化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早在1929年,Alexander Fleming发现了在平板上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物质,后来命名为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可以被命名为多种名称,比如: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而现在用于治疗的很多抗生素都是来源于其弗莱明发现的β-内酰胺抗生素的衍生物。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炼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的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青霉素作为一种毒素低、治疗效果好的抗生素,目前仍然是临床上重要的抗生素之一。
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产黄青霉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霉菌,特别在潮湿的食物和环境中最为常见。产黄青霉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5-28℃不等,营养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所以,培养也比较容易。最早应用于生产青霉素的菌是点青霉,而现在是用产黄青霉,根据其菌丝的状态,可以将产黄青霉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在丝状菌和球状菌中还可以再按照孢子的颜色分为不同的菌,而我们现在用于青霉素生产的主要是绿孢子丝状菌。因为其菌落的形态和孢子独特的颜色,所以产黄青霉的菌落形态很容易辨认。但是,在工业生产中,由于种子培养时间长的问题使得发酵周期延长很多,发酵液也很粘稠,最终不利用产物的分离,菌体也容易老化。
于是,固定化的技术得到很多的关注,技术也越发成熟,从而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技术生产的各大领域。让菌体与一些适合固定化发酵的材料接触,菌体吸附在载体上,从而降低发酵液的浓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传递,此外,这些惰性的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即提高了发酵效率又有益于产物的分离,材料的重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目前,细胞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包埋法和吸附法,在我国细胞的固定化主要采用的是包埋法。但是,对于产黄青霉的固定化我们了解的很少,之前就报道海藻酸钙对产黄青霉的固定化,但是这种对细胞的固定化引入了副产物,对于后期的产物分离不是有利的,后期也会造成青霉素产量的损失。现在基于黑曲霉固定化的方法,我们也发明了一种产黄青霉固定化发酵的方法,就是在天然存在的惰性介质中,寻找一种适合产黄青霉生长的载体,使得发酵的效率能够提高,降低生产的成本,这就是我们在这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近些年各种新型的惰性材料层出不穷,然而,在固定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塑料介质作为介质进行固定化发酵,不仅无毒,而且工艺体现也很稳定,惰性材料很容易获得,产物分离以后还可以重复的利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对活性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对于固定化发酵的效果非常显著,然而,青霉菌作为丝状菌,因为其菌丝长,菌体生长快,所以很少有人采用吸附法进行固定化发酵。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产黄青霉的固定化方法,使产黄青霉的固定化既简单又方便,且固定化的过程稳定高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产黄青霉的固定化方法,其将经过电晕改性后的塑料介质作为固定化载体,将产黄青霉活化后接入固定化发酵培养基中培养,使菌株在培养的过程中吸附于载体上。
其中,所述的产黄青霉为ATCC48271。
其中,所述的塑料介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7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