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47853.7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4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荆志宇;王若柳;赵根华;霍珍妮;周三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4;G01N30/4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95 | 代理人: | 赵越剑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球中乙交酯 丙交酯 单体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方法,取微球粉末加有机溶剂超声溶解,定容后,离心取上清,有机滤膜过滤,滤液作为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本发明灵敏度好、检测方便,可对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准确定量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以下简称PLG或PLGA)是国内外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生物可降解新型材料,可以作为缝合线、骨钉、骨栓及各种支架等临床医用材料,也可作为缓控释给药系统的载体。在体内通过聚酯水解,被降解为乳酸和羟基乙酸,然后通过体内三羧酸循环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现已被FDA批准为药用辅料。PLGA是由乙交酯和丙交酯这两个单体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加热开环聚合制备而成,聚合反应结束后通常会有部分单体残留在PLGA中。对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专论项下明确规定了,其乙交酯残留不得过0.5%,丙交酯残留不得过2.0%。
微球是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1μm~300μm的固体颗粒分散体系。注射剂微球在人体内通过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长期治疗效果,并与某些细胞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性,被组织器官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实现靶向治疗,同时注射剂微球由于具有减少给药次数,改善患者顺应性等优越性而成为一种逐渐兴起且前景广阔的药物剂型。但是缓释微球制剂在临床上的释药周期往往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如果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出现比如如突释过高,释放周期难以控制,载体材料的安全性存有隐患等,就会导致药品注射进入体内后发生毒副作用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当前药品监管部门对于微球制剂的质量要求较常规制剂更加严格。
己经上市的注射用微球制剂均以PLGA作为载体材料。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不可避免会随PLGA进入微球,改变微球内部的化学环境,具体表现为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可以降低微球内部的pH值,增强了微球内部的亲水性,加剧水分的摄取,故导致微球内活性成分的溶解发生变化,影响释放行为,进而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开发微球制剂中的乙交酯和丙交酯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手段非常有限,主要的测定方法为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中披露的关于丙交酯和乙交酯单体检测,采用气相色谱,直接进样检测。然而由于微球组成成分相对复杂,微球冻干保护剂甘露醇,沸点为290-295℃,气相色谱仪直接进样检测,甘露醇不能气化,导致色谱基线波动大,未知峰干扰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方法专属性差,不适用于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
国内外药剂行业尚无对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含量进行准确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寻找高灵敏度、有效的定量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好、检测方便,可对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准确定量分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球中乙交酯和丙交酯单体的检测方法,取微球粉末加有机溶剂超声溶解,定容后,离心取上清,有机滤膜过滤,滤液作为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所述微球采用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作为载体。
定容后微球粉末的浓度为15-25mg/mL。
所述离心条件为8000rpm-12000rpm离心10-20分钟。
所述有机溶剂为乙腈、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条件为:色谱柱:C18色谱柱;柱温:25℃-30℃,流动相A:磷酸缓冲盐溶液,流动相B:乙腈;流速:0.6-1.2mL/min;进样量:10ul;采用梯度洗脱,检测器为紫外检测检测器。流动相B的乙腈为色谱纯乙腈。所述C18色谱柱的规格为4.6*250mm,粒径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78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