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外置安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48327.2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8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国;张祥;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18 |
代理公司: | 重庆项乾光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4 | 代理人: | 侯玉花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外置 安全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外置安全装置,包括能够与汽车的车身形成固定的安装架和能够承受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的受力装置,以及沿受力装置外侧周向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缓冲机构和设置于受力装置背部的至少一个第二缓冲机构,每一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杆和固定在安装架上设置的第一缓冲装置,所述第一传力杆一端与受力装置铰接连接,另一端铰接于第一缓冲装置并将受力装置所受到的冲击力的部分导向第一缓冲装置。其中受力装置承受来自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并由设置在受力装置外侧周向的第一缓冲装置和设置在受力装置背侧的第二缓冲装置共同对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有效的对车身和车内人员形成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用外置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尤其是乘用车)保有量的增多,在交通环境建设速度落后于汽车增速以及人们驾车习惯不佳或守法观念不强的情况下,交通事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在交通事故中,低速碰撞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事故形式,所以低速碰撞交通事故形式已引起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的高度重视,由一些组织,诸如国家高速交通管理机构(NHTSA)、高速安全保险协会(IIHS)和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RCAR)已经建立了各种低速性能要求规范。现有的汽车多是通过前后防撞梁和其它优化车身部件形成的溃能结构对在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以减少碰撞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缺少行之有效的能够在车身外部对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的装置,因此使得对汽车车身和人员保护性有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外置安全装置,其能够被固定安装在车身外侧,尤其是车尾,对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形成有效吸收,从而对车身和车内人员起到较好的保护。
本发明的汽车用外置安全装置,包括: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能够与汽车的车身形成固定;
受力装置,所述受力装置能够承受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
沿受力装置外侧周向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缓冲机构,每一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杆和固定在安装架上设置的第一缓冲装置,所述第一传力杆一端与受力装置铰接连接,另一端铰接于第一缓冲装置并将受力装置所受到的冲击力的部分导向第一缓冲装置;
还包括设置于受力装置背部的至少一个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第二传力杆和第二缓冲装置,所述第二传力杆一端与受力装置背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缓冲装置连接并将受力装置所受到的冲击力的部分导向第二缓冲装置。
进一步,第一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传力杆用于与第一缓冲装置连接的连接端位于第一壳体内部并与第一活塞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将所述第一壳体分隔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
所述第一缓冲装置还包括位于第一壳体外侧并与第一壳体位于底部的腔室连通的气囊体。
进一步,所有第一缓冲机构共用一个气囊体,并该气囊体为环形气囊体。
进一步,安装架为由四个能够分别伸缩的杆体连接形成的方环形结构,第一缓冲装置分别设置在两相邻杆体的连接处。
进一步,第二缓冲装置包括第二壳体、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的第二活塞和设置在第二壳体底部和第二活塞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第二传力杆用于与第二缓冲装置连接的连接端位于第二壳体内并与第二活塞固定连接。
进一步,第二传力杆为具有螺纹的螺杆,其用于与受力装置连接的连接端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与受力装置的背部连接,且第二传力杆与第二活塞螺纹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83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积木式碰撞吸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折纸嵌套式吸能结构的实现方法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