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工程竹组合楼盖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2125.5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1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陈国;周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36 | 分类号: | E04B5/36;E04B5/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梁 螺钉 欧松板 钢条 主梁 混凝土 高强螺栓 防水层 钢丝网 角钢 楼盖 防水效果好 竹结构建筑 轻质高强 组合楼盖 混凝士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工程竹组合楼盖,包括混凝士(1)、钢丝网(2)、防水层(3)、欧松板(4)、主梁(5)、次梁(6)、角钢(7)、高强螺栓(8)、钢条(9)、螺钉(10),其特征在于混凝土(1)位于楼盖顶部,钢丝网(2)位于混凝土(1)内,防水层(3)位于欧松板(4)上,主梁(5)与次梁(6)通过角钢(7)和高强螺栓(8)连接,钢条(9)位于次梁(6)之间,欧松板(4)与主梁(5)通过螺钉(10)连接,欧松板(4)与次梁(6)通过螺钉(10)连接,钢条(9)与次梁(6)通过螺钉(10)连接.本发明具有轻质高强、施工简单、防水效果好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竹结构建筑的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工程竹组合楼盖,属于土木建筑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竹木结构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至今仍能看到使用原竹搭建的竹楼。我国竹产资源丰富,将竹材应用于土木工程,可以减少人们对高耗能、高污染建筑的依赖,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在原竹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由于原竹典型的脆性破坏特征,导致破坏前无明显征兆;(2)未经处理的原竹极易发生腐蚀、虫蛀等现象,影响其使用寿命;(3)由于原竹壁薄中空、各向异性等缺点,增加了选用难度,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4)原竹防火性能差;(5)原竹横纹方向受力差,影响其承载力;(6)原竹材质不均匀,离散性大。
如何改善竹制楼盖的力学性能已成为竹木结构建筑应用方面的难题之一。因而有必要将原竹进行工业化加工,制成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并组合其他材料,压制成一种组合楼盖,利用其他材料的优点来弥补竹材的缺陷。工程竹是一种将毛竹加工成一定尺寸的竹片,干燥后组胚、施胶、热压,合成的建筑板材。相比于原竹楼盖,混凝土-工程竹组合楼盖承载力更高、抗变形能力更强、耐久性与耐热性更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原竹楼盖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施工方便、结构简单、经济环保的混凝土-工程竹组合楼盖,应用于现代竹木结构建筑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法为:一种混凝土-工程竹组合楼盖,其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为混凝土、钢丝网、防水层、欧松板、主梁、次梁、角钢、高强螺栓、钢条、螺钉。其特征在于主梁和次梁通过角钢和高强螺栓连接,相邻次梁之间设置钢条,钢条和次梁通过螺钉连接,相邻次梁之间的两根钢条通过点焊连接,主梁和次梁上放置欧松板,欧松板与主梁、次梁通过螺钉连接,欧松板上铺防水层,防水层上浇筑混凝土,欧松板承担模板功能。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如下:混凝土浇筑于组合楼盖的顶部,以保证组合楼盖的承载力。混凝土中内置钢丝网,增加楼盖的抗拉能力,混凝土浇筑一半后再放置钢丝网。防水层铺在欧松板上,以保证组合楼盖的防潮能力,欧松板承担模板功能。钢条上方旋入螺钉,使次梁和钢条连接,起侧向支撑的作用。
所述的混凝土厚度不超过80mm,密度不大于1000kg/m3。
所述的钢丝网为镀锌钢丝编织而成,钢丝直径不小于0.9mm,网格不大于40mm×40mm。
所述的防水层选用沥青卷材或高分子类防水卷材,防水层厚度不大于2mm。
所述的欧松板的厚度不小于10mm,含水率不大于10%。
所述的主梁与次梁选用竹集成材或重组竹,欧松板与主梁通过螺钉连接,欧松板与次梁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的角钢为等边角钢,角钢厚度不小于6mm,主梁与次梁通过角钢和高强螺栓连接。
所述的高强螺栓采用摩擦型或承压型的连接方式,螺栓的强度等级不低于8.8级,螺栓的直径不小于12cm。
所述的钢条选用含碳量不低于0.02%的碳素钢,钢条的厚度不小于5mm,钢条的宽度不小于10mm,钢条与次梁通过螺钉连接,相邻次梁之间的两根钢条采用点焊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21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