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CFF码和RS码的抗合谋电力数据指纹编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53395.8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8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迎周;孙玉欣;朱林林;高戈;沈锡;沈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H03M13/15;H04L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杜春秋 |
地址: | 21002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cff rs 合谋 电力 数据 指纹 编码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CFF码和RS码的抗合谋电力数据指纹编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合谋用户分组,根据设置的权重值划分不同场景分组,对场景分组的用户规模进行分析;分组内码生成,构建关联矩阵生成CFF码,将CFF码和I码结合起来作为分组内码,对内码进行扩展置乱;级联分组编码生成,将内码的分组用户码字集作为RS外码输入码元集,将生成的级联分组编码分配给用户;级联分组编码检测算法,合谋指纹预处理并进行阈值判断以确定合谋用户场景,对合谋指纹进行内码译码获取码元集,通过RS码对原始编码进行纠错得到嫌疑合谋内码集合,将嫌疑合谋内码集与合谋指纹进行匹配,确定合谋用户,追踪到泄密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FF码和RS码的抗合谋电力数据指纹编码方法,主要是针对电力部门共享出的业务数据的追踪溯源,设计一种可抵抗多用户合谋攻击的分组抗合谋数字指纹编码方法,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力业务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商业组织的核心资产,其非法拷贝和复制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而有些数据具有机密性的,不可随意对外分发,但处在现代信息共享的时代,数据的共享分发需求很大,很难避免。泄露的数据及其副本往往由于缺乏数据泄密溯源追踪手段,无法确定数据泄露的源头,给数据泄露事件的审计带来很大的障碍,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对于分发的电力业务数据,一般涉及版权归属和叛逆者追踪问题,版权归属主要通过数字水印技术解决,但无法追踪泄密源头。目前对于数据溯源追踪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日志审查方法追踪数据的来源及流向,但是这种方向无法抵抗合谋用户攻击;第二种就是设计抗合谋数字指纹向数据中嵌入唯一的用户指纹标识,当数据泄露时提取数据中指纹信息检测出泄密的合谋者。数字指纹在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领域应用广泛,但鲜有针对数据分发场景设计的抗合谋数字指纹。因此研究编码效率更好的抗合谋指纹编码,提高数字指纹的抗合谋攻击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检测合谋者,对于电力业务部门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经检索发现,公开号为CN105225198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I码和CFF码的抗合谋指纹编码方法,该方法所设计的编码被破坏或者缺失后,检测合谋者时误判率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基于CFF码和RS码的抗合谋电力数据指纹编码方法,该方法将CFF码和RS码结合作为内码,利用RS纠错码跟内码进行级联分配给分组用户,形成具有纠错能力的抗合谋指纹编码算法,能够抵抗多用户的合谋攻击,增强编码的抗干扰能力,以提高指纹的追踪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CFF码和RS码的抗合谋电力数据指纹编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合谋用户分组:首先根据电力业务数据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权重,电力业务数据可分为档案数据、量测数据和计算数据等;然后根据权重值划分不同的使用场景分组(如查询、分析、结算等);最后对场景分组的用户规模进行分析;转至步骤2;
步骤2,分组内码生成:首先根据组合理论来构建对应的关联矩阵,生成CFF(CoverTree Family)码,然后将CFF码和I码结合起来,利用I码扩展来容纳多个小的CFF区组码作为分组内码,最后使用编码技术对内码进行扩展置乱,以此消除编码的规律性,增强指纹编码的安全性;转至步骤3;
步骤3,级联分组编码生成:首先将内码的分组用户码字集作为 RS外码输入的码元集;然后以RS码编码的方式形成码字,使得处理后的分组内码存在校验位;最后将生成的级联分组编码分配给该组用户;转至步骤4;
步骤4,级联分组编码检测算法:首先将提取的合谋指纹进行预处理,并进行阈值判断以确定合谋用户场景;然后对合谋指纹进行内码译码获取码元集,再进行RS译码,如果编码丢失或者被攻击,就可以通过RS码对原始编码进行纠错,得到该场景嫌疑合谋内码集合;最后将嫌疑合谋内码集合逐一与提取的合谋指纹进行相关性匹配,确定合谋用户,追踪到泄密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33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 下一篇:一种纺丝计量泵高低速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