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异性鉴别银耳菌株的SCAR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57587.6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40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孙淑静;孔旭强;刘云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04;C12N15/11;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代维凡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特异性 鉴别 银耳 菌株 scar 分子 标记 及其 鉴定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异性鉴定银耳菌株的SCAR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SCAR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与SEQ ID NO:1所示序列中前后两端30bp内的中间序列一致,或与SEQ ID NO:1所示序列中前后两端30bp内的中间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本发明还提供了基于SCAR分子标记设计的引物,利用该SCAR分子标记和引物可对不同银耳品种进行鉴定,能快速有效的鉴定出银耳TWW01‑AX菌株,其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特异性强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特异性鉴定银耳菌株的SCAR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隶属于银耳目(Tremellales),银耳科(Tremellaceae),银耳属(Tremella),为我国久负盛名的食药用菌。银耳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神经系统损伤,具有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银耳作为我国极具特色优势的食用菌品种,其产量已占全球90%以上。目前,我国银耳主栽品种单一,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主栽品种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这给制种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迫切需要优质新品种的补充。与其它食用菌相比,银耳民间制种混乱,菌种来源争议较大,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等问题同样突出。此外,随着栽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能够适应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的银耳优质栽培菌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建立简便、快捷、结果准确的菌株鉴定技术,以期保证菌种的使用准确无误,保护育种者及生产者的利益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异性鉴定银耳菌株TWW01-AX的SCAR分子标记,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与SEQ ID NO:1所示序列中前后两端30bp内的中间序列一致,或与SEQ ID NO:1所示序列中前后两端30bp内的中间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
在序列合成过程中,因合成体系或程序发生变化,则会导致合成的序列有所差异,但针对本发明,其主要表现在前后两端30bp左右的序列会发生部分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但只要前后两端30bp左右内的中间序列,即基于SEQ ID NO:1所示序列,该序列中前端30bp左右或后端30bp左右的序列可以发生变化,但这两端的中间片段序列并没有发生变化,或者中间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银耳菌株TWW01-AX已于2019年11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809。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基于上述SCAR分子标记设计的引物,引物序列优选为:
2047-S-1F:5'-GGCGGAGGATACAGATTG-3';
2047-S-1R:5'-CCAGTAGGTAGCGGAAGA-3'。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将上述SCAR分子标记或引物用于鉴定银耳菌株TWW01-AX。
采用上述SCAR分子标记或引物鉴定银耳菌株TWW01-AX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取样品DNA,并对其进行SCAR-PCR扩增,若扩增出308bp的条带,说明样品菌株为银耳菌株TWW01-AX。
上述SCAR-PCR反应体系为:上下游引物各1μL,DNA模板1μL,2×EasyTaq PCRSuperMix 12.5μL,ddH2O 9.5μL;SCAR-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min,30个循环,72℃延伸10min。
本发明提供的特异性鉴定银耳菌株的SCAR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75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