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墙后桩双排支护的板式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64429.3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7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赵珧冰;涂兵雄;许林媛;王海涛;张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20;E02D5/34;E02D19/18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云川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墙后桩双排 支护 板式 连接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前墙后桩双排支护的板式连接结构,包括前排墙、后排桩以及设置在前排墙与后排桩之间的连接板,前排墙的顶部设置有前排墙冠梁,后排桩的顶部设置有后排桩冠梁;前排墙的内侧竖筋沿连接板的顶部、后排桩冠梁的外侧、及连接板的底部弯曲构成墙内侧P型筋;前排墙的外侧竖筋绕过墙内侧P型筋位于连接板顶部的筋段向下弯折;在后排桩桩顶与连接板之间的后排桩冠梁范围,设置有小箍筋;在相邻后排桩之间的后排桩冠梁范围内,设置有大箍筋,后排桩的所有竖向纵筋在顶部弯折一定长度,构成桩L型筋。本发明可保证连接前排墙和后排桩的连接板的刚度,承受弯矩和剪力,又可大大简化连接板的配筋方式,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墙后桩双排支护的板式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基坑工程往往具有以下典型特点:地下室外墙邻近建筑规划红线;场地范围富存高地下水;建筑规划红线外禁止使用锚杆等支护结构。虽然传统悬臂桩支护或内支撑支护技术可以在建筑规划红线范围内施工,不受周边地下设施影响,但是悬臂桩支护基坑深度一般不超过6米。而内支撑支护技术需在基坑开挖的平面范围内施工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结构支撑构件,不仅影响土方开挖和地下基础及建筑施工,且对于大型基坑,大量支撑构件的安装和拆除既延长工期又增加造价。而为减小地下水位对周边既有建筑及地下管网设施的影响,传统基坑支护技术还需要在基坑周边施工一道连续的截水帷幕墙来阻止基坑外地下水流入基坑内,而截水帷幕墙的施工大大延长工程工期、增加工程造价。
为解决传统基坑支护技术的问题,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的支护技术开始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支护结构都控制在建筑红线范围内;(2)地下连续墙能有效阻止基坑外地下水流入基坑内,有效控制人工减低地下水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3)内支撑能控制地下连续墙的变形。
但是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的支护技术也存在以下问题:(1)大型基坑采用内支撑结构时,基坑侧壁中间部位刚度偏低,变形过大。为增强刚度,往往采用边桁架,导致钢筋混凝土梁显著增加,不仅影响施工进度,增加造价,而且拆除极其繁琐;(2)基坑深度不大时,由于内支撑容易导致土方开挖、支撑梁浇筑与拆除等问题,如果取消内支撑,为控制地下连续墙变形,往往要大幅增加墙体刚度,使得地下连续墙宽度或配筋显著加大,工程造价大幅提高。
前墙后桩双排支护是一种在可替代地下连续墙与内支撑联合支护的新型双排支护结构。前墙后桩双排支护由地下连续墙形成的前排墙及前排墙冠梁,按一定桩间距布置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形成的后排桩及后排桩冠梁,及连接前排墙和后排桩的构件共同组成。前排墙和后排桩必须形成门式刚架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前排墙与后排桩共同抵抗水平荷载及控制变形的作用于效果。因此,前排墙和后排桩的连接对前墙后桩双排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极其重要。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当基坑支护采用前排地下连续墙和后排混凝土灌注联合支护时,为保证前排墙和后排桩能形成良好的刚架结构体系,本发明提供一种前墙后桩双排支护的板式连接结构。采用该连接结构,即可保证连接前排墙和后排桩的连接板的刚度,承受弯矩和剪力,又可大大简化连接板的配筋方式,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44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