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聚碳酸酯的柔性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65133.3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8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息辰;殷鹏刚;李秋霞;史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5/02;C08K3/04;C08K3/08;C08J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翔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6 | 代理人: | 李勇 |
地址: | 457512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聚碳酸酯 柔性 导电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改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聚碳酸酯的柔性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柔性薄膜包括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聚碳酸酯10‑15份,ABS 8‑12份,碳纳米管2‑5份,纳米银粉1‑3份,其余为溶剂。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先将纳米银粉超声分散于溶剂中后,再将碳纳米管分散于溶剂中,再分别加入聚碳酸酯和ABS搅拌均匀。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150~260℃,挤出物经过滤导入流延模头,经冷却,牵伸、卷曲等工序得到柔性导电薄膜。本发明所制作的柔性导电薄膜,透过率、导电、柔韧性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改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聚碳酸酯的柔性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聚碳酸酯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越的热缩性工程塑料,具有高抗冲、高韧性、高耐热性、耐候性和优异的电绝缘性,被广泛应用在汽车工业、仪表仪器、电子电器等领域。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综合性能较好,冲击强度较高,化学稳定性,电性能良好。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结构。
目前,低损耗、高性能的聚合物光波导材料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聚合物材料被认为是实现集成光器件的重要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光电、热电转换器件、方向耦合器、非线性光学等领域。聚合物材料的优势在于其低损耗,高性能,聚合物薄膜在多种衬底如玻璃、硅片及InP上的成膜性都很好。用于集成光学的材料必须有高透明度,高的机械强度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
一般聚合物材料通常都有机械强度差、耐热性不高等缺点。聚碳酸酯光学均一性好,透光率高,双折射低,热稳定性好,热膨胀系数小,流动性好,易加工成型,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新型聚合物波导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聚碳酸酯的柔性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聚碳酸酯的柔性导电薄膜,所述的柔性薄膜包括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聚碳酸酯10-15份,ABS 8-12份,碳纳米管2-5份,纳米银粉1-3份,其余为溶剂。
优选,所述的碳纳米管外直径为30-50nm。
进一步,所述碳纳米管选自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绳状碳纳米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进一步,所述的纳米银粉是球状,其直径为500-800nm,采用上述粒径的球状纳米银粉,更利于其均匀分散于聚合物中,结合更加牢固。使得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进一步,所述的溶剂为邻二氯苯、环己酮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进一步,所述的聚碳酸酯为改性聚碳酸酯,优选为氧化石墨烯共聚聚碳酸酯。具体的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共聚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惰性气体保护氛围下,先将DPC置于反应釜中,加热使其熔融,再将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在熔融态的DPC中,搅拌均匀,再加入BPA和催化剂,于220-240℃反应1-3h,制备得到预聚体;
(b)将步骤(a)中制备的预聚体升高温度至260-280℃后,搅拌,继续反应0.5-2h,得到氧化石墨烯共聚聚碳酸酯。
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共聚聚碳酸酯是在聚碳酸酯主链上引入氧化石墨烯,属于嵌段共聚,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共聚聚碳酸酯,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薄膜的导电性能。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聚碳酸酯的柔性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纳米银粉分散于溶剂中,超声处理;
(2)再将碳纳米管分散于溶剂中;在高速搅拌条件下,分别加入聚碳酸酯和ABS,搅拌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51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