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ECTFE熔喷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69461.0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3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慧;吁苏云;代哲振;高林娜;张艳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3/16 | 分类号: | D04H3/16;D04H3/007;D04H3/14;D04H3/016;D01F6/30;D01F6/3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ctfe 熔喷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ECTFE熔喷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熔喷膜由直径为0.1μm~5μm的超细纤维组成,至少6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3μm~0.7μm之间,小于2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1μm~0.3μm之间,小于2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7μm~1.0μm之间。本发明的熔喷膜具有拉伸强度大,断裂伸长率高,平均孔径小,过滤精度高,适用于耐高温、耐酸碱及耐腐蚀环境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膜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ECTFE熔喷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ECTFE,即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是三氟氯乙烯和乙烯接近1:1的交替共聚物,具有机械强度高,耐热性、耐化学品性好,耐候性佳等优点,其耐碱性可以到达pH=14,耐化学试剂腐蚀性能和聚四氟乙烯相当,尤其适用于高温及高腐蚀的分离环境,在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潜在的理想膜材料。
熔喷非织造技术是聚合物直接成网法中的一种,其是将螺杆挤出机挤出的高聚物熔体通过用高速高温气流喷吹或其它手段使熔体细流受到极度的拉伸而形成超细纤维,然后聚集到成网辊筒或成网帘上形成纤网,最后经自粘合作用得以加固而制成熔喷法非织造布。这种高聚物的加工方法,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等特点,目前熔喷非织造产品以聚丙烯(PP)、聚酯(PET)、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氨酯(PU)等作为原料,其它聚合物熔喷非织造产品都处于研发阶段,尤其是ECTFE熔喷膜。
ECTFE熔喷膜最大的技术难题是膜孔径较大,过滤精度达不到要求;加工温度较高,制备的熔喷丝直径较大(最低为2μm~3μm)、力学性能较差,纵向断裂伸长率仅5%左右。现有技术中并未有解决上述技术难题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纤维丝直径细,膜孔径分布均匀,拉伸强度大,断裂伸长率高,过滤精度高,适用于耐高温、耐酸碱及耐腐蚀环境的ECTFE熔喷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ECTFE熔喷膜,所述熔喷膜由直径为0.1μm~5μm的超细纤维组成,至少6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3μm~0.7μm之间,小于2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1μm~0.3μm之间,小于2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7μm~1.0μm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熔喷膜由直径为0.5μm~1μm的超细纤维组成,至少75%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3μm~0.7μm之间,小于1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1μm~0.3μm之间,小于10%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在0.7μm~1.0μm之间,小于5%的所述熔喷膜的孔径超出0.1μm~1.0μm。
所述熔喷膜的纵向拉伸强度为1.0MPa~3.0MPa,纵向断裂伸长率为10%~60%;熔喷膜的横向拉伸强度为0.5MPa~2.0MPa,横向断裂伸长率为100%~150%。作为优选,所述熔喷膜的纵向拉伸强度为1.5MPa~2.5MPa,纵向断裂伸长率为30%~50%;熔喷膜的横向拉伸强度为1.0MPa~1.5MPa,横向断裂伸长率为120%~130%。
所述熔喷膜采用熔融指数为400g/10min~1500g/10min(2.16kg,275℃),熔融温度为180℃~220℃的ECTFE树脂制备。作为优选,所述ECTFE树脂的熔融指数为600g/10min~1000g/10min(2.16kg,275℃),熔融温度为195℃~205℃。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任一所述的ECTFE熔喷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具体步骤如下:
(1)双螺杆挤出机加热ECTFE树脂成熔体,加热温度为150℃~250℃;
(2)ECTFE熔体在高速高温气流的喷吹下形成超细纤维,并在网辊筒或成网帘上聚集形成纤网;
(3)所述纤网经自粘合或热压作用制成ECTFE熔喷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94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