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微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1684.0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1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言红红;郑言;郑勇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永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涛 |
地址: | 31121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微生物 载体 污水处理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微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工艺,属于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工艺步骤:S1:污水流入初次沉淀池进行初次沉淀以得到初次沉淀的污水;S2:经过步骤S1初次沉淀后的污水通过格栅过滤后流入颗粒化污泥池内进行处理;S3:经过步骤S2中的颗粒化污泥池处理的污泥排入二次沉淀池内进行二次沉淀;S4:经过步骤S3中二次沉淀池沉淀处理后水质指标合格的污水排出。本发明具有更高耐来水高低冲击能力,且不易产生污泥膨胀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微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水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1985年以来我国废水年排放量一直维持在350亿—400亿立方米左右。排放的这些废水中,仅10%的生活废水和70%的工业废水得到处理,且其中约有一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出水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其余未经处理的废水则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致使我国的水环境遭受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城镇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也随着城镇建设与发展而呈递增的趋势,近几年虽采取了大量的控制措施,但水体进一步变劣的趋势仍在继续。
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18629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其公开了一种活性污泥处理废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废水与活性污泥在第一曝气池中充分混合,氧化代谢;上述处理后的混合液进入二沉池静置沉淀,上层净化水直接排放,活性污泥一部分回流至曝气池,另一部分收集起来并用于处理第二废水;处理完成后,收集沉淀池内的固体物质,经脱水、浓缩处理后填埋处理。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其使用普通的活性污泥,而普通的活性污泥一般通过丝状菌为骨架,由别的功能性菌种组成菌胶团。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种活性污泥耐来水高低冲击能力弱,且一旦丝状菌过度繁殖,丝状菌在数量上可能超过菌胶团,从而使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降性下降,从而导致污泥膨胀,造成污泥出水水质下降。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更高耐来水高低冲击能力,且不易产生污泥膨胀的活性污泥净水工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微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具有更高耐来水高低冲击能力,且不易产生污泥膨胀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应用微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污水流入初次沉淀池进行初次沉淀以得到初次沉淀的污水;
S2:经过步骤S1初次沉淀后的污水通过格栅过滤后流入颗粒化污泥池内进行处理,颗粒化污泥池内添加有颗粒化污泥,颗粒化污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菌剂20-30份,微生物载体110-130份;
S3:经过步骤S2中的颗粒化污泥池处理的污泥排入二次沉淀池内进行二次沉淀;
S4:经过步骤S3中二次沉淀池沉淀处理后水质指标合格的污水排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
步骤S1能够使污水经过初次沉淀池将污水中大尺寸、大密度的固体杂质沉淀。
步骤S2能够将经过初步过滤的污水中不易沉淀的固废进行初步过滤,随后流入颗粒化污泥池内,通过微生物载体附着菌剂形成颗粒化污泥,使活性污泥可获得更高的耐来水高低冲击能力。且由于颗粒化污泥中使用微生物载体作为骨架,因此菌剂中丝状菌的作用下降,则可降低菌剂中丝状菌的添加量,甚至可以不添加丝状菌,因此,可降低发生污泥膨胀的概率。
步骤S3和步骤S4通过二次沉淀池将污水和析出的污泥进行沉淀分离,则二次沉淀池中的上层污水可达到排放标准从而排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步骤S3中二次沉淀池内水质指标不合格的污水回流至颗粒化污泥池内进行再次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永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永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16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氮菌剂及应用该菌剂的污水处理技术
- 下一篇:OLED显示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