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的实时荧光PCR引物探针组合及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2033.3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0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安定;谭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51;C12N15/11;C12R1/93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王和平;冯超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非洲 猪瘟 病毒 实时 荧光 pcr 引物 探针 组合 试剂盒 | ||
本发明涉及兽医领域中的动物病毒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的实时荧光PCR引物探针组合及试剂盒;基于该试剂盒的PCR方法不仅可特异地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与现有的p72的荧光PCR配合使用时,还可作为区分非洲猪瘟病毒野毒和MGF360‑505R缺失弱毒疫苗毒株的方法,从而为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及其感染动物提供重要工具,以利于该病的控制和净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兽医领域中的动物病毒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的实时荧光PCR引物探针组合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烈性、出血性传染病;强毒株可在感染的约5-14天内致死家猪,其中死亡率接近100%,而且难以扑灭。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属于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自2018年8月我国发生首起非洲猪瘟疫情后,已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非常沉重打击。
非洲猪瘟病毒自从发现100多年来,仅仅有西班牙、巴西等屈指可数的国家依赖扑杀策略成功控制住非洲猪瘟。但我国生猪饲养量巨大,仅仅依靠扑杀手段,成本太高,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控制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迫切需求。但采用传统疫苗研制策略,包括灭活疫苗、自然弱毒或传代致弱疫苗等)、新型佐剂和亚单位疫苗等新型疫苗等研制策略,均未成功。
国外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178643至182578的片段缺失导致MGF505-11L,MGF100-1L,17L18L ASFV G ACD01870,I9R,I10L I11L阅读框的缺失,可导致病毒毒力显著降低,且作为弱毒疫苗可产生有效保护。我国的研究单位也证实,将基因I型的非洲猪瘟病毒进行MGF360-505R基因缺失,或进行CD2V与MGF360-505R基因联合缺失而得到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毒株,不仅充分致弱,而且作为疫苗是非常安全的。
目前,非洲猪瘟病毒MGF360-505R缺失弱毒疫苗毒株已展现了很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但该疫苗一旦应用于临床,现有的基于非洲猪瘟病毒P72基因等的检测技术将不能区分野生型毒株毒和疫苗毒,导致疫苗毒和野生型病毒检测均为阳性。这将极大干扰弱毒疫苗使用后,非洲猪瘟病毒野毒的检测,从而不利于该病的控制。
因此,急需研发MGF360-505R缺失弱毒疫苗使用后,仍可特异性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的检测试剂盒和方法。从而在弱毒疫苗使用后,特异地检测并甄别野毒感染动物,从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重要工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应用MGF360-505R缺失弱毒疫苗防控非洲猪瘟后,需要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感染动物进行淘汰的需求和技术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的实时荧光PCR引物探针组合及试剂盒,从而在疫苗使用背景下,为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及其感染动物提供重要工具,以利于该病的控制和净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一种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野毒的实时荧光PCR引物探针组合,它包括荧光PCR特异性引物和荧光PCR探针;所述荧光PCR特异性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为:
荧光PCR引物为:
上游引物:5’-TCTGCGTCAACTACCYCG-3’,
下游引物:5’-ATMGTCYTYACTTTCRTC-3’,
Y为C/T;M为A/C,R为A/G;
荧光PCR探针的核苷酸序列为:5’-TAAACTACTCCGTGAAAC-3’,且该荧光PCR探针的核苷酸序列的5’端结合有荧光报告基团,3’端结合有荧光淬灭基团。
进一步地,所述荧光报告基团为FAM,所述荧光淬灭基团为BHQ。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20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