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2111.X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0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郝永娟;霍建飞;姚玉荣;王万立;刘春艳;贲海燕;刘晓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25/06 | 分类号: | A01N25/06;A01N37/50;A01N63/22;A01N43/90;A01P3/00;C09D5/14;A01G13/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草莓 白粉病 防治 药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所述防治药剂通过将杀菌剂与新高脂膜500~800倍液复配,提高了杀菌剂药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并提升了用药安全性;所述防治药剂应用在草莓上,能够在草莓果实或草莓植株表面形成一层高分子膜,不仅优化了植物吸水、透气和透光质量,而且能够屏蔽病虫扑食信号,削弱传播媒介,从而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较佳的防效,为草莓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较高实际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常见的重要病害,发生流行频率高、危害重,草莓白粉病发生后,一般减产20%~30%,重则减产可达5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草莓从苗期到果实成熟期均能发生草莓白粉病,种植棚室多年重茬连作,致使棚架及土壤中病原菌连年积累,因而草莓白粉病发病早且重;大棚设施通风透光性差,种植密度过大,棚内适温高湿,更加利于草莓白粉病的发生。而且草莓不耐盐碱,管理不到位,植株生长受阻很容易发生白粉病,还有适宜采摘的“红颜”、“章姬”等品种对草莓白粉病更为敏感。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为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aphanis),为专性寄生菌。我国于1959年首次在沈阳农学院温室草莓上发现白粉病(参见“草莓白粉病研究进展”,刘博等,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第2期,第20-22页),2013年杨瑞等人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草莓白粉病的显微结构表明感病植株成熟叶片和老叶片表面均有菌丝和孢子生长附着(参见“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草莓白粉病菌”,杨瑞等,电子显微学报,第32卷第3期,第260-265页)。其研究发现草莓植株新稍幼嫩、未见发病的叶片上也有病原菌的存在,菌丝数量少,草莓白粉病菌丝在不同节位的叶片表面均随着叶片的生长过程而增加,病菌各阶段形态也随之丰富。
目前生产上以“保险药”预防,发病后仍以化学药剂为主,虽然化学药剂有一定的防效,但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各种有害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增加了防治难度,同时对植物本身也产生了危害,并且在草莓内有残留,危害人们健康,污染环境。
CN106234402A公开了一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杀菌组合物,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咪鲜胺8份、氯氟氰虫酰胺8份、苯并烯氟菌唑7份、啶菌噁唑8份、五氟磺草胺8份、苯菌酮6份和丙氧喹啉8份,但是,此发明中农药成分较多,在草莓中药物残留较多,原料成本较高。
CN102302012A公开了一种防治草莓类白粉病的农药组合物,可以有效缓解白粉病菌抗性的产生,但是,此发明中化学农药残留量大且长时间使用仍然会产生农药抗性。
综上所述,开发一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复配农药,减少在草莓上的药物残留,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环境压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所述防治药剂通过将杀菌剂与新高脂膜复配,提高了药效并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将所述防治药剂应用在草莓上,防治药剂中的新高脂膜能在植株表面形成一层肉眼看不见的高分子保护膜,从而能够屏蔽病虫扑食信号和削弱传播媒介,抵抗和防御自然环境灾害,进一步达到防治草莓白粉病,提高草莓质量和产品安全的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所述防治药剂包括新高脂膜和杀菌剂,其中,所述新高脂膜为新高脂膜500~800倍液,例如可以是500倍液、550倍液、600倍液、650倍液、700倍液、750倍液或800倍液。
本发明提供的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将新高脂膜与杀菌剂复配,其中,新高脂膜是以高级脂肪酸与多种化合物合成的一种可湿性粉剂,不属于化肥或农药,不参与植物体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肉眼看不见的高分子保护膜,从而能够提高杀菌剂防效,同时降低杀菌剂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21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