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疏浚底泥中Cd、Zn、Cu复合污染的植物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73420.9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9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艳;沈佳怡;章长松;藏学珂;张新颖;李辈辈;曹丽亚;黄洵;张申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疏浚 底泥中 cd zn cu 复合 污染 植物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疏浚底泥中Cd、Zn、Cu复合污染的植物修复方法,该植物修复方法包括:步骤一、在播种前,洒水将底泥表层淋湿,对表层土进行充分的翻耕;步骤二、植物的选择:选取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金盏菊、披碱草、水稗草植物种子均匀洒在相应试验箱内,随后覆盖过筛底泥分别进行单种;将大吴风草、八宝景天分别均匀移植至试验箱内;本发明选择金盏菊、披碱草、水稗草、八宝景天、大吴风草单种对河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Cd、Zn、Cu复合污染的修复效果好,其中披碱草、水稗草的根部长度分别为20‑25cm、25‑29cm,可以修复深度0‑30cm的重金属污染底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疏浚底泥中Cd、Zn、Cu复合污染的植物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河道疏浚底泥通常会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会造成二次污染,通常采用措施降低生物毒性后进行安全填埋。河道疏浚底泥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直接填埋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还造成资源浪费。本专利针对低浓度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河道疏浚底泥,提出采用植物修复的方法,降低重金属毒性,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目前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存在选择性,且超富集植物具有生长个体矮小、生长缓慢等问题。同时,河道疏浚底泥脱水后具有黏粒含量高、容重高、孔隙度低、干后龟裂且非常坚硬的特点,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植物修复治理效率低、周期长,制约了其大规模的应用,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需要针对河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Cd、Zn、Cu复合污染的情况设计单作和间作的植物修复方案,以期得到较好的修复效果。本发明主要考察了一些常见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种植和配置方案,筛选出的重金属Cd、Zn、Cu富集植物,从而实现植物修复河道疏浚底泥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为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的修复提供修复方案。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疏浚底泥中Cd、Zn、Cu复合污染的植物修复方法,解决了河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Cd、Zn、Cu复合污染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道疏浚底泥中Cd、Zn、Cu复合污染的植物修复方法,该植物修复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播种前,洒水将底泥表层淋湿,对表层土进行充分的翻耕;
步骤二、植物的选择:分别选取金盏菊、披碱草、水稗草、八宝景天、大吴风草进行单种。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二中分别选取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金盏菊、披碱草、水稗草的植物种子均匀洒在相应试验箱内,随后覆盖1~2cm过筛底泥分别进行单种。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金盏菊的播种量为2.5~3.0g/m2、披碱草的播种量为15.0~16.0g/m2、水稗草的播种量为4.0~4.5g/m2。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将大吴风草、八宝景天分别均匀移植至试验箱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将大吴风草80%~90%的叶片减掉,茎部剪至25~27cm,随后分别进行移植,将16株八宝景天均匀移植至试验箱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针对本次实验底泥,金盏菊、披碱草、水稗草、八宝景天、大吴风草对重金属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金盏菊、八宝景天、大吴风草对重金属Cd的富集系数大于1。水稗草、大吴风草对重金属Zn的富集系数大于1,金盏菊、八宝景天对重金属Zn的转运系数大于1。大吴风草对重金属Cu的富集系数大于1,金盏菊对重金属Cu的转运系数大于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34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ORA频段测试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图片压缩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