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InSAR卫星测高精度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5845.3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7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赵迪;刘艳阳;侯雨生;陈重华;路瑞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G01S7/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insar 卫星 测高 精度 影响 因素 分析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分布式InSAR卫星测高精度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建立分布式InSAR卫星目标定位方程,确定影响系统定位精度的误差源;
步骤2:根据误差源推导InSAR卫星对目标定位的误差传递函数:
步骤3:设定卫星参数:
步骤4:根据设定的卫星参数和误差源对InSAR卫星目标定位的误差传递函数,计算误差源对InSAR卫星测高精度的影响程度:
步骤5:进行固化计算,对卫星参数的变化进行响应;
所述误差源包括:主星定位误差、主星测速误差、斜距测量误差、基线测量误差和干涉相位误差;
所述步骤2包括:根据理论推导建立误差模型,获取误差源对InSAR卫星目标定位的误差传递函数;
所述步骤3包括:根据卫星任务要求,对卫星进行参数设定,所述卫星参数包括:卫星轨道高度、雷达载波频率和工作波位参数;
所述步骤1包括:
在地球固定坐标系下,根据分布式InSAR卫星主、辅雷达成像几何关系,Sk(·)和Vk(·)分别表示雷达的位置和速度矢量,下标k=1,2表示主星雷达和辅星雷达,B为双星空间物理基线,选用主图像距离、多普勒方程以及辅图像的斜距方程,获取三维目标定位方程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t=(px,py,pz)为地面目标三维位置向量,pm(t)和vm(t)分别为主天线相位中心在方位时刻t的位置及速度矢量,t1和t2分别为主辅星干涉时刻,r1为主天线相位中心到目标斜距,λ为雷达波长,fdc,m为主图像成像多普勒中心频率,φ为主辅SAR图像干涉相位,b(t2)为主辅雷达在方位时刻t2瞬时基线矢量;
所述主星定位误差包括:
Δpm(t1)为主星干涉时刻的定轨误差,对InSAR目标定位误差的传递函数为:
J、ai,i=x,y,z,为转换矩阵,具体定义如下:
其中,定义坐标系为WGS84坐标系,地面目标的位置矢量为(pt,x,pt,y,pt,z);
主天线相位中心在方位时刻t1的位置及速度矢量为:
pm(t1)=(pm,x(t1),pm,y(t1),pm,z(t1))、vm(t1)=(vm,x(t1),vm,y(t1),vm,z(t1));
在方位时刻t2的位置矢量为pm(t2)=(pm,x(t2),pm,y(t2),pm,z(t2));
辅天线相位中心在方位时刻t2的位置及速度矢量为:
ps(t2)=(ps,x(t2),ps,y(t2),ps,z(t2))、vs(t2)=(vs,x(t2),vs,y(t2),vs,z(t2));
b(t2)=(bx(t2),by(t2),bz(t2))为主辅雷达在方位时刻t2瞬时基线矢量;
所述主星测速误差包括:
Δvm(t1)为主星干涉时刻主星测速误差,对InSAR目标定位误差的传递函数为:
所述斜距测量误差包括:
r1为主天线相位中心到目标斜距,则斜距测量误差Δr1对InSAR目标定位误差的传递函数为:
所述基线测量误差包括:
Δb(t2)为主辅雷达在方位时刻t2瞬时基线误差,对InSAR目标定位误差的传递函数为:
所述干涉相位误差包括:
φ为主辅SAR图像干涉相位,则干涉相位误差Δφ对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为:
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目标定位误差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584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