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道访问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6723.6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96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邵玮璐;唐延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W72/0446 | 分类号: | H04W72/0446;H04W74/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道 访问 控制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1.一种信道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理节点对网络中的节点集合进行分组,得到组集合;所述组集合中每个组包括至少一个节点;
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组集合的每个组对应的时隙;所述每个组的节点在对应的时隙中访问信道;
所述管理节点基于所述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负载值从所述节点集合中确定优先节点集合;
所述管理节点基于所述每个组中每个节点的负载值确定所述每个组对应的负载总值,得到负载总值集合;所述负载总值集合的负载总值和所述组集合的组一一对应;
所述管理节点将所述负载总值集合的每个负载总值转换为处理时长;
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组集合的每个组对应的处理时长;
若存在有组对应的处理时长小于所述组对应的时隙长度,则所述管理节点将所述组确定为可接入组,将所述组的时隙确定为可接入时隙;所述优先节点集合的节点在所述可接入时隙中访问信道;所述优先节点集合的节点能够在所属组对应的时隙中访问信道,也能够在所述可接入时隙中访问信道;
所述管理节点向所述节点集合中每个节点发送控制帧,所述控制帧包括所述组集合、所述组集合的每个组对应的时隙、所述优先节点集合和所述可接入时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节点基于所述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负载值从所述节点集合中确定优先节点集合,包括:
所述管理节点基于所述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负载值确定出数值最大的负载值;
所述管理节点将大于所述数值最大的负载值预设倍数的负载值对应的节点确定为优先节点,得到所述优先节点集合;预设倍数为小于1的正数。
3.一种信道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前节点接收控制帧,所述控制帧包括组集合、所述组集合的每个组对应的时隙、优先节点集合和可接入时隙;所述优先节点集合包括所述当前节点;
当确定当前时刻属于所述可接入时隙时,所述当前节点基于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机制进行竞争以访问信道;
所述当前节点向管理节点发送负载值和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管理节点对网络中的节点集合进行分组,得到组集合;所述组集合中每个组包括至少一个节点;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组集合的每个组对应的时隙;所述每个组的节点在对应的时隙中访问信道;所述管理节点基于所述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负载值从所述节点集合中确定优先节点集合;所述管理节点基于所述每个组中每个节点的负载值确定所述每个组对应的负载总值,得到负载总值集合;所述负载总值集合的负载总值和所述组集合的组一一对应;所述管理节点将所述负载总值集合的每个负载总值转换为处理时长;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组集合的每个组对应的处理时长;若存在有组对应的处理时长小于所述组对应的时隙长度,则所述管理节点将所述组确定为可接入组,将所述组的时隙确定为可接入时隙;所述优先节点集合的节点在所述可接入时隙中访问信道;所述优先节点集合的节点能够在所属组对应的时隙中访问信道,也能够在所述可接入时隙中访问信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节点基于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机制进行竞争以访问信道,包括:
所述当前节点侦听信道的状态;所述信道的状态包括空闲和忙碌;
若所述当前节点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侦听所述信道的状态为空闲,则所述当前节点在初始退避时间之后,向接收节点发送请求帧,更新所述信道的状态为忙碌;
所述当前节点接收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允许帧;
所述当前节点根据所述允许帧向所述接收节点发送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节点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确认帧,所述当前节点将所述数据确定为待重发数据;
所述当前节点更新所述初始退避时间;
在更新的退避时间之后,所述当前节点向所述接收节点发送所述待重发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节点向所述接收节点发送所述待重发数据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节点确定当前时刻不属于所述可接入时隙或所述当前节点所属组对应的时隙,将所述更新的退避时间恢复为所述初始退避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672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