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紫外线信号强度的燃气烧嘴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81217.6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2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郑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时伟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F23D14/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外火检 冷却空气通道 燃气通道 紫外线火焰检测 探头 烧嘴 燃气 检测器 火焰检测探头 技术方案要点 紫外线火焰 紫外线信号 火焰距离 冷却空气 燃气混合 烧嘴外壳 紫外线 伸入 通孔 相通 明亮 燃烧 | ||
一种增强紫外线信号强度的燃气烧嘴,它主要是解决现有的燃气烧嘴结构导致火焰检测探头与火焰距离过长,紫外线强度太弱,紫外线火焰检测器工作不稳定等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它包括烧嘴外壳(1)、燃气通道(2)、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和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4),所述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伸入燃气通道(2)内,并且在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末端开设与燃气通道(2)相通的通孔,将紫外火检冷却空气引向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末端与燃气混合燃烧,形成明亮的火焰,缩短了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4)与火焰之间的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紫外线信号强度的燃气烧嘴。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成本的提高,为了降低能耗,节省生产成本,蓄热式燃烧器在熔铝炉行业越来越盛行,而扩散式蓄热燃烧器因烧损小、炉膛温度均匀、氮氧化物排放少等一系列优势,在蓄热式燃烧器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
火焰检测是蓄热式燃烧器运行时最重要的安全检测措施。目前通用的火焰检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离子针火焰检测器,一种是紫外线火焰监测器。
紫外线火焰检测的基本原理是:明火会产生紫外线,紫外线火焰检测器通过检测明火产生的紫外线来判定炉膛内是否有明火,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防止炸膛。
扩散式蓄热燃烧器一次风风量少,不足以达到燃气燃烧的空燃比例,在燃气烧嘴近端无法形成火焰;只有在二次风加入混合后,才会燃烧,形成火焰;这样火焰检测探头与火焰距离过长,紫外线强度太弱,会导致紫外线火焰检测器工作不稳定(一般火焰检测器探测距离为1.5-2米烛光距)。因火焰与火焰检测探头距离过长,在生产过程中,除气(熔铝工艺,在铝液中通入氮气和打渣剂,除去铝液中的氢气)过后,炉膛内大量的白色烟雾会遮挡住火焰检测探头,导致紫外线火焰检测器无法正常工作。并且,扩散式蓄热燃烧器二次风是周期换向的,换向会导致火焰形状不稳定,偏离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的探测范围,有一定的几率导致火焰监测器探测不到火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紫外线信号强度的燃气烧嘴,利用火焰检测探头冷却空气与少量燃气混合燃烧,在燃气烧嘴近端提前形成一个火焰区域,缩短了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与火焰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上述情况导致的紫外线火焰检测器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烧嘴外壳1、燃气通道2、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和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4,所述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伸入燃气通道2内,并且在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末端开设与燃气通道2相通的通孔,将紫外火检冷却空气引向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末端与燃气混合燃烧,形成明亮的火焰,缩短了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4与火焰之间的距离。
所述烧嘴外壳1内设置有燃气通道2,燃气通道2内设置有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一端与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4连接,另一端设置成喇叭口2-2与燃气通道2末端内壁固定连接,喇叭口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燃气通道2相通的通孔,燃气通道2的末端侧壁上开设有通孔。
所述喇叭口2-2的大头端外壁与燃气通道2末端内壁固定连接。
烧嘴外壳1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一次风入口1-1,燃气通道2伸出烧嘴外壳1,并在伸出部分的侧壁上开设有燃气入口2-1,紫外火检冷却空气通道3伸出燃气通道2与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4连接,并在伸出部分的侧壁上开设有紫外火检冷却空气入口3-1。
所述一次风入口1-1、燃气入口2-1、紫外火检冷却空气入口3-1、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4设置在同一端。
所述烧嘴外壳1与燃气通道2之间形成一次风通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燃气烧嘴利用火焰检测探头冷却空气与少量燃气在喇叭口内混合燃烧,在燃气烧嘴近端提前形成一个火焰区域,缩短了紫外线火焰检测探头与火焰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紫外线火焰检测器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时伟,未经郑时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12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