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带输送机输送带的修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81220.8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3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闫祖强;赵立东;余鸿飞;刘新平;左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3/04 | 分类号: | B29C73/04;B29C73/26;B29C73/30;B29L29/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杨文艳 |
地址: | 037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带 输送 输送带 修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煤炭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带输送机输送带的修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找出钢丝绳断丝超过10%的具体位置;b、以断丝处为中心,将两边间距约0.9米处用夹板将输送带固定,c、将断丝处的皮带用拆皮带刀割开露出断丝处钢丝绳;d、接头制作,e、搭接,f、在皮带全部粘贴完成后,对割开的皮带裂缝处进行硫化热补;g、待全部工作结束后,在不同频率的状态下进行试机运行观察胶带输送机运行情况;采用局部处理法处理钢丝绳断丝部位的皮带,对已断丝的钢丝绳进行搭接,采用硫化热补工艺,进行对已断丝的钢丝绳胶带处进行硫化热补处理,总体用时较短;采用硫化热补工艺,降低了每更换一次整部皮带所需要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炭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带输送机输送带的修补方法。
背景技术
主井胶带输送机承接井上下运输功能,是运输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主井输送带一般使用钢丝绳芯阻燃胶带,输送带内衔钢丝绳横向排列,根据《煤矿安全规定》钢丝绳横向断丝超过10%则需更换输送带。而更换整部输送带成本高,且花费时间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胶带输送机出现钢丝绳横向断丝时,更换整部输送带成本高,且花费时间较多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胶带输送机输送带的修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胶带输送机输送带的修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在线监测仪观察出输送带钢丝绳断丝超过10%的具体位置;
b、以断丝处为中心,将两边间距约0.9米处用夹板将输送带固定,松开输送带拉紧,防止输送带跑车;
c、将断丝处的皮带用拆皮带刀割开,直至露出断丝处钢丝绳;
d、接头制作:将每个带头的网丝全部割开,并刮去表面的附胶,把钢丝绳根部的钢丝绳芯输送带用角磨机打成斜坡,100mm宽,再沿斜坡向外打磨150mm,去除原钢丝绳芯输送带表面并打磨,用120#汽油将钢丝及打磨面清洗干净;
e、搭接:先在下加热板的表面铺一层干净的塑料膜,再铺设一层胶料,使胶料与接头斜面吻合,将同等型号钢丝绳按照规程要求搭接,涂刷胶浆,保证胶浆的涂刷均匀、均布,再铺上胶料,上面铺设一层塑料膜,完成钢丝绳芯输送带局部断丝的搭接;
f、在皮带全部粘贴完成后,对割开的皮带裂缝处进行硫化热补;通过放置水压版、传压板、硫化板的摆放以其工作面的中心线为基准,并与钢丝绳芯输送带的中心线对齐,硫化加热后完成硫化工作;
g、待全部工作结束后,在不同频率的状态下进行试机运行,通过在线监测仪进行观察胶带输送机运行情况。
进一步的,步骤f 的硫化加热温度为140-145℃,硫化加热时间为8小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不更换整部皮带的前提下采用局部处理法处理钢丝绳断丝部位的皮带,对已断丝的钢丝绳进行搭接,采用硫化热补工艺,进行对已断丝的钢丝绳胶带处进行硫化热补处理,总体用时较短。采用硫化热补工艺,降低了每更换一次整部皮带所需要的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朔州朔煤小峪煤业公司为例:
小峪煤业矿井拥有完善的主运输系统,尤其主井皮带机承接井上下运输功能,是运输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主井输送带使用钢丝绳芯阻燃胶带,型号ST/S3150,带宽1.4米,上下总长约1440米,内衔钢丝绳横向排列89根,根据《煤矿安全规定》钢丝绳横向断丝超过10%则需更换输送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12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疗用远程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屏下发声器及其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