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利水电进水口布置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84208.2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0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唐碧华;夏勇;何顺宾;田华;谷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9/00 | 分类号: | E02B9/00;E02B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刘扬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利水电 进水 布置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效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保护周边环境的水利水电进水口布置结构,包括进水口端,所述进水口端的内部腔室设置于边坡的地面以下,所述内部腔室通过进水口端的进水入口与外部连通。由于采用将进水口端的内部腔室设置于边坡的地面以下,从而有效的将地面工程尽可能转为地下工程,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边坡工程的高度,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地面的扰动,在环境保护方面呈现了显著效果。同时,这样的结构设计还有效的大幅减少了开挖量,因此,投资及工期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本发明尤其适用于自然边坡陡峭、岩石成洞条件较好的岸边进水口的结构设计之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利水电进水口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中,有较多工程的进水口布置于岸边,岸边进水口主要有岸塔式、闸门竖井式和岸坡式。其中,岸塔式进水口是将拦污栅、喇叭口和闸门均布置在与岸边连接的塔体内,此类结构明挖量较大;闸门竖井式进水口是将拦污栅设于洞外,喇叭口直接开凿在岸坡上,闸门装在竖井内,此类结构竖井上游段隧洞为盲段,在正常发电水位条件下不具备检修条件;岸坡式进水口是将拦污栅、闸门均沿岸坡布置,喇叭口布置于闸门后,此类结构闸门尺寸和启闭力较大。以无坝引水工程为例,进水口上游需要布置拦沙坎和沉砾池,根据这一工程特点,进水口前段较长,开挖较多。
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岸塔式还是闸门竖井式进水口型式,由于拦污栅均布置在洞外,再加上上游的拦沙坎及沉砾池段,进水口段的长度相对较长,且由于自然边坡陡峭,导致工程边坡高,对自然环境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环境敏感区,致使工程面临无法解决的环境保护问题。同时,巨大的开挖支护工程量,导致进水口工程投资大,工期长,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经济合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保护周边环境的水利水电进水口布置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水利水电进水口布置结构,包括进水口端,所述进水口端的内部腔室设置于边坡的地面以下,所述内部腔室通过进水口端的进水入口与外部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内部腔室与引水隧洞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内部腔室内设置有沉砾池。
进一步的是,所述内部腔室内设置有喇叭口。
进一步的是,所述喇叭口内设置有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
进一步的是,所述喇叭口与沉砾池之间设置有拦污栅。
进一步的是,内部腔室上方的边坡内部区域内设置有加固锚索。
进一步的是,所述边坡的地表面设置有被动防护网。
进一步的是,所述内部腔室内设置有通气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将进水口端的内部腔室设置于边坡的地面以下,从而有效的将地面工程尽可能转为地下工程,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边坡工程的高度,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地面的扰动,在环境保护方面呈现了显著效果。同时,这样的结构设计还有效的大幅减少了开挖量,因此,投资及工期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本发明尤其适用于自然边坡陡峭、岩石成洞条件较好的岸边进水口的结构设计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通气孔1、工作闸门2、检修闸门3、喇叭口4、拦污栅5、沉砾池6、底坎高程7、引水隧洞8、拦沙坎顶高程9、最低发电水位10、校核洪水位11、进水口顶高程12、弱卸荷13、强卸荷14、被动防护网15、加固锚索16、边坡17、进水口端18、内部腔室19、进水入口20。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42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热型铁蛋白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智能远程监测预警与控制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