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水杨酸缓解纳米氧化锌对植物胁迫伤害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87371.4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5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关春峰;彭丹柳;张越;季静;王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A01C1/08;A01G22/4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水杨酸 缓解 纳米 氧化锌 植物 胁迫 伤害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水杨酸缓解纳米氧化锌对植物胁迫伤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进行种子萌发:挑取种皮完整且干燥的植物成熟种子,用乙醇水溶液,浸泡,用无菌水漂洗,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用无菌水漂洗后铺设于固体培养基上,种子萌发;(2)步骤(1)种子萌发的子叶完全舒展开,挑选生长健硕的苗,移栽到含有50‑500mg/Kg纳米氧化锌的土壤中,浇含有10‑50μmol/L水杨酸的水,并继续培养幼苗至收获。本发明的优点:(1)本发明原料易得,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对研究植物抗逆性方面及纳米金属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金属污染物的植物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水杨酸缓解纳米氧化锌对植物胁迫伤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金属颗粒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由于其同时具有金属毒性和纳米毒性两重效应,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成为关注纳米颗粒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隐患的纳米毒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纳米氧化锌(nZnO)颗粒是纳米金属颗粒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同时也是对动植物毒性效应最明显的污染物之一。因其独特性质,nZnO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化妆品、橡胶、医学、化学纤维、电子工业等领域,这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纳米氧化锌颗粒的环境暴露量。运用概率建模方法模拟采样区域内水环境中的nZnO浓度,发现欧洲和美国的nZnO浓度分别高达0.432和0.3mg/L,已达到对水体生物造成损害的阀值。而使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测定环境中nZnO浓度,结果也发现nZnO在污水厂剩余污泥中浓度为13.6-64.7mg/L。
已有研究表明,nZnO随着纳米肥料、纳米杀虫剂或除草剂或者沉降等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后,能被吸收转移并产生毒性,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代谢过程。nZnO溶解产生的金属离子能够破坏植物细胞的内部结构,对细胞器造成损伤;还能诱导细胞产生活性氧类,过量的活性氧类可能造成线粒体损伤、过氧化反应等,最终导致细胞凋亡;金属粒子还可能造成遮光效应,抑制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
这些纳米颗粒会在土壤环境中迁移和转化,不仅影响植物和土壤生物,而且能够被植物吸收、富集和累积,从而随食物链进入人畜体内产生健康风险。因此,nZnO对植物(作物)的生物效应及在其体内的吸收和累积值得重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水杨酸缓解纳米氧化锌对植物胁迫伤害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利用水杨酸缓解纳米氧化锌对植物胁迫伤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进行种子萌发:挑取种皮完整且干燥的植物成熟种子,用体积浓度为70%-80%的乙醇水溶液,浸泡1-2分钟,用无菌水漂洗3-4次,再用含有效氯5%-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5-20分钟,用无菌水漂洗3-4次后铺设于固体培养基上,在25℃/22℃昼夜、光暗16h/8h交替的温室中培养,种子萌发;
(2)步骤(1)种子萌发的子叶完全舒展开,挑选生长健硕的苗,移栽到含有50-500mg/Kg纳米氧化锌的土壤中,浇含有10-50μmol/L水杨酸的水,并继续培养幼苗至收获。
所述植物优选野生型烟草,也可以选用其它植物。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原料易得,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对研究植物抗逆性方面及纳米金属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水杨酸对受纳米氧化锌胁迫烟草幼苗的影响。
图2是烟草在不同情况下根长。
图3是烟草在不同情况下叶绿素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73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