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式多层套筒化粪池及其化粪流程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98589.X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5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蔺振占;杨丙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蔺振占;杨丙胜 |
主分类号: | C02F11/04 | 分类号: | C02F11/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三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4 | 代理人: | 刘冰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多层 套筒 化粪池 及其 流程 | ||
一种立式多层套筒化粪池及其化粪流程。现有的居民分户安装的化粪池密封性能差,化粪效果差。本发明的底盖(1)与上盖(5)之间:最外层设置为外筒(2),外筒(2)的内部安装中筒(3),中筒(3)内部安装内筒(4),外筒(2)、中筒(3)、内筒(4)的顶端端口都与上盖(5)密封连接,底端端口都与底盖(1)密封连接,中筒(3)与内筒(4)之间形成的隔腔作为初级腐化区,内筒(4)内部空间作为深度腐化区,外筒(2)与中筒(3)之间形成的隔腔作为澄清区,初级腐化区通过第一导管(6)连通深度腐化区,深度腐化区通过第二导管(7)连通澄清区。本发明具有密封性能强,罐体的抗压能力大,适用于寒带地区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多层套筒化粪池及其化粪流程。
背景技术:
翟建玲在谈化粪池的应用与发展一文中记载,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过程 去除粪便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理构筑物。在粪便污 水中悬浮物固体浓度为100mg/L~350mg/L,有机物浓度BOD5在100mg/L~400mg/L 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50mg/L~200mg/L。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h~ 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硝化, 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改变了污 泥的结构,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将污泥清掏外运,填埋或用作肥料。
又有宋珍霞于城市化粪池粪便污泥微生物减量技术及机理研究的文章中记载,厌氧发 酵过程离不开厌氧消化技术(Anaerobic Digestion Technique),厌氧消化技术是指在厌氧环 境下,利用厌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各种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等的过程。
厌氧消化是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常用的稳定工 艺,具有能耗低、有效杀灭病原菌、污泥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厌氧消化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30年代,厌氧消化被概括地划分为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即两阶段理论。该理论是按细菌引起的生物化学过程将代谢细菌群分为不产甲烷的发酵性细菌(或称水解性细菌、产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两组,将发酵阶段分为产酸和产气阶段。如图29所示的 厌氧反应的两阶段理论。
70年代初Bryantlzgl等人对两阶段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
(1)液化阶段:在该阶段,复杂有机物(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在兼性微生物及少数厌氧微生物的酶催化下降解至基本结构单位或简单有机酸、醇等。
(2)产酸阶段:液化的产物被微生物吸收到菌体内,并在胞内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它 们转化为低分子化合物,其中主要是挥发酸,如乙酸、丁酸及乳酸等,还有乙醇、甲醇以及氢等。乙酸数量最大,约占80%。
(3)产甲烷阶段:由于产甲烷的基质已很丰富,以及产氨细菌的活动而使氨态氮浓度 增高,使发酵液中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为产甲烷细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促使产甲 烷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将乙酸、甲酸、甲醇、氢气及二氧化碳等转化为甲烷。
如图30所示的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和四阶段理论,其中,
①Ⅰ、Ⅱ、Ⅲ为三阶段理论,Ⅰ、Ⅱ、Ⅲ、Ⅳ为四阶段理论;
②产生的细胞物质未表示在图中。
Zeikuslao等人提出了厌氧消化的四类群理论,反映了同型产乙酸菌的作用。该理论认 为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水解阶段:将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水溶性的低脂肪酸;
(2)酸化阶段:发酵细菌将水溶性低脂肪酸转化为氢气、乙酸、乙醇等,酸化阶段料液pH值迅速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蔺振占;杨丙胜,未经蔺振占;杨丙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85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