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9966.1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0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三塚尚之;药司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D01H5/26 | 分类号: | D01H5/26;D01H5/7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玮;张丰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纱机 纤维 集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具有吸引狭缝的引导部件固定于吸引管,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引导部件的更换的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具备在牵伸装置的下游侧设置的吸引管(14)和卷挂于吸引管的透气皮圈,并对由牵伸装置拉伸过的纤维束进行集束,具备:引导部件(41),其与透气皮圈的卷挂位置对应地安装于吸引管(14),并且具有对透气皮圈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42)及形成于引导面(42)的吸引狭缝;和固定带(51),其将引导部件(41)固定于吸引管(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捻纱机、粗纺机等纺纱机具备对成为纱线材料的纤维束进行拉伸的牵伸装置和对由牵伸装置拉伸过的纤维束进行集束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另外,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具备:具有引导面的吸引管和卷挂于吸引管的引导面上的透气皮圈,在吸引管的引导面形成有吸引狭缝(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利用纤维束集束装置集束纤维束的情况下,透气皮圈一边与吸引管的引导面接触一边移动。因此,吸引管的引导面因自身与透气皮圈的摩擦而逐渐磨损。
若在吸引管的引导面的磨损着,其磨损量到达规定量的情况下,每次都更换吸引管整体,则更换所需要的费用变高。因此,以往,提出了在作为与吸引管分开的部件的薄板状的引导部件上形成引导面,并在该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上形成有吸引狭缝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纤维束集束装置中,成为将薄板状的引导部件安装于吸引管的结构,因此在引导部件因自身与透气皮圈摩擦而导致引导面磨损的情况下,不更换吸引管,通过仅更换引导部件就能够应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95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2482530号说明书
如上述那样在将引导部件安装于吸引管的情况下,需要将引导部件固定于吸引管,以防止引导部件在纤维束集束装置的动作期间移动。作为用于该目的的固定单元,在以往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中,通过螺钉固定将引导部件固定于吸引管,或者在吸引管涂敷粘合剂,使用该粘合剂固定引导部件。因此,存在以下那样的不良状况。
首先,在通过螺钉固定将引导部件固定于吸引管的方式中,由于构件件数的增加而导致成本上升。另外,通过螺钉固定而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变得容易附着飞花。
另一方面,在通过粘合剂将引导部件固定于吸引管的方式中,在将引导部件从使用过的部件更换成未使用的部件时,从吸引管拆下使用过的部件的作业较麻烦,并且在该拆下作业中为了不损伤吸引管需要谨慎地进行作业。另外,在每次拆下引导部件的使用过的部件时都需要去除粘合剂。因此,引导部件的更换比较麻烦且花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具有吸引狭缝的引导部件固定于吸引管,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引导部件的更换的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是具备在牵伸装置的下游侧设置的吸引管和卷挂于吸引管的透气皮圈,并对由牵伸装置拉伸过的纤维束进行集束的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具备:引导部件,其与透气皮圈的卷挂位置对应地安装于吸引管,并且具有对透气皮圈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及形成于引导面的吸引狭缝;和固定带,其将引导部件固定于吸引管。
也可以构成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中,吸引管具有沿着纤维束的移动路径配置的第一外表面、与第一外表面的一个边连续并从该一个边起形成的第二外表面以及与从第一外表面的另一个边连续并从该另一个边起形成的第三外表面,引导部件具备:第一弯曲片,其在吸引狭缝的长度方向一侧从引导面起弯曲;和第二弯曲片,其在吸引狭缝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从引导面起弯曲,第一弯曲片配置于第二外表面,并且第二弯曲片配置于第三外表面,固定带以将固定带的局部重叠于第一弯曲片、并且将固定带的其他部分重叠于第二弯曲片的状态粘贴于吸引管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三外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99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通式测量站
- 下一篇: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具有其的有机发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