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01413.5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0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姚国富;陶再田;何叶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椒赛德利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F16F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5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散热器 防护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涉及发动机散热器领域,包括散热器本体,其中散热器本体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限位板,限位板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散热器本体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侧定位板,所述散热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外框架。本发明中,通过在散热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外框架,并通过外框架上的支撑机构和限位机构对散热器本体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进行限位固定,同时支撑机构上设置有复位弹簧,限位机构上设置有伸缩弹簧,因此通过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对散热器本体进行固定,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减震缓冲的作用,从而起到对散热器进行防护的作用,防止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造成散热器的损坏等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由进水室、出水室及散热器芯等三部分构成。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外通过。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按照散热器中冷却液流动的方向可将散热器分为纵流式和横流式两种。按照散热器芯的结构形式可将散热器分为管片式散热芯、管带式散热芯以及板式散热器芯。
但是由于汽车散热器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震动,震动的过程中一般会对散热器造成一定的程度的损坏,然而现有的散热器一般没有对其进行防护的措施和排出杂质灰尘的措施,因此本发明根据提出一种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包括散热器本体,其中散热器本体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限位板,限位板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散热器本体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侧定位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外框架,其中外框架内部的上下两侧通过多个支撑机构与散热器本体上下两端的限位板进行固定,外框架内侧的左右两侧通过限位机构与散热器本体左右连孤单的侧定位板进行固定;
其中外框架的四个拐角位置处均固定有定位板,四个定位板上均设置有吸气口,四个所述吸气口通过连通管连通,并与气泵连通,其中气泵固定在外框架上,气泵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管连接到存储箱内,且存储箱固定在外框架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含有凹型架、连接块、螺旋杆、滑动杆、复位弹簧和转动轴,其中凹型架的顶部通过连接块连接到外框架的内侧顶部或者底部,凹型架的内部通过转动轴与滑动杆转动连接,滑动杆的内部中间位置处转动连接有螺旋杆,滑动杆贯穿定位孔,且滑动杆的外侧且位于定位孔的两端均套接有复位弹簧。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含有连接板、伸缩弹簧、挤压块和U型架,其中U型架的一侧通过连接板与外框架的内部左侧或者右侧连接,且U型架的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伸缩弹簧,且伸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挤压块。
优选的,所述挤压块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优选的,四个所述吸气口的开口均朝向散热器本体的中心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与支撑机构的数量相同。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发动机散热器排杂防护装置,首先,通过在散热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外框架,并通过外框架上的支撑机构和限位机构对散热器本体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进行限位固定,同时支撑机构上设置有复位弹簧,限位机构上设置有伸缩弹簧,因此通过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对散热器本体进行固定,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减震缓冲的作用,从而起到对散热器进行防护的作用,防止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造成散热器的损坏等缺陷,其次,通过在外框架的四个拐角位置处固定定位板,且定位板上开设有吸气口,并可通过吸气泵将散热器本体上的灰尘杂质等收集到存储箱内进行储存,从而对散热器起到排杂的作用,给用户后期清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椒赛德利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全椒赛德利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14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