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茶园培育系统及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01738.3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2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朱留刚;张文锦;孙君;吴志丹;江福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4;A01G1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 35001 | 代理人: | 罗立君 |
地址: | 35001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茶园 培育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茶园培育系统及方法,包括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自动化控制,生态茶园培育系统还包括阶梯温室配置中心、自动控制中心以及湿帘通风降温装置,自动控制中心与湿帘通风降温装置相互连接从而通过空气湿度对生态茶园内部的温、湿度进行调节,并在结构上采用整体融合、功能分区设计理念,构建了常规栽培试验区及智能化控制的阶梯温室单元。可同时满足茶树生产栽培、茶树各种生理调控研究、并适用于茶树加工环节中的环境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树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茶园培育系统及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玻璃温室已较广泛应用,但在茶树栽培、试验培育、萎凋加工方面应用尚不广泛,尤其是针对茶树生态习性特性,而专门设计的智能玻璃温室尚未见到。
茶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喜漫射光及湿度较大的环境,尤其是高山、云雾弥漫的山区所产茶树品质优异、口感甜爽。而海拔较低、太阳光线较强、温度较高的区域,在相同加工条件水平下,品质往往低于同条件的高海拔茶区。尤其是茶汤中苦涩味较为明显,缺失了甘甜和鲜爽味。而当前为规避上述弊端,在低海拔茶区,尤其在夏季干旱高温区,为改善茶树品质。通常采用人工建设遮荫棚的技术手段,对茶园生态环境进行控制,以减弱光照强度、降低茶行间温度、提高湿度,从而实现改善茶树品质的作用。
而当前,已应用温室绝大部分仅集中在温度、光强控制,而同时满足光强、光质、光周期、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诸环境因素综合控制,尤其是茶树专一性栽培生产与科研实验多功能性智能化温室尚未见诸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茶园培育系统及培育方法,专一针对茶树喜好中温、喜湿、喜漫射光等生态习性,辅以CO2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并在结构上采用整体融合、功能分区设计理念,构建了常规栽培试验区及智能化控制的阶梯温室单元。可同时满足茶树生产栽培、茶树各种生理调控研究、并适用于茶树加工过程中“做青”与“萎凋”工艺环境的环境控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生态茶园培育系统,包括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自动化控制,所述生态茶园培育系统还包括阶梯温室配置中心、自动控制中心以及湿帘通风降温装置,所述自动控制中心与所述湿帘通风降温装置相互连接从而通过空气湿度对生态茶园内部的温、湿度进行调节,所述自动控制中心与所述阶梯温室配置中心相互连接从而通过调节生态茶园环境系数控制茶树生长状态,所述环境系数包括温、湿度、光照(光强、光质、光周期)、水分以及CO2含量。
优选的,所述阶梯温室配置中心包括CO2施肥模块,所述CO2施肥模块由相互配合的气体容器以及电磁阀组组成,所述主体框架结构内部设有与所述气体容器相互连接的气肥管网,所述电磁阀通过所述自动控制中心进行施肥控制。
优选的,所述阶梯温室配置中心还包括灌溉模块,所述灌溉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注肥泵、雾化喷头以及灌溉网管,所述注肥泵外接自来水管从而通过雾化喷头实现叶面灌溉以及喷雾降温过程。
优选的,所述阶梯温室配置中心包括内保温模块,所述内保温模块由保温顶部及保温墙面组成,所述保温顶部之间以及所述保温墙面之间设有手动钢丝绳用于牵引。
优选的,所述保温顶部内部嵌有铝箔网从而提高强度。
优选的,所述阶梯温室配置中心包括温、湿度控制模块,所述温、湿度控制模块包括工业用空调机组以及湿度发生器,所述工业用空调机组温室内外极限温差维持在20℃以上,所述湿度发生器24小时连续不间断控制,极限控制范围5%-95%。
优选的,所述湿帘通风降温装置包括湿帘布以及低转速大流量排风扇,所述低转速大流量排风扇与所述湿帘布相互配合从而控制生态茶园内部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17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