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龙果康养酸奶溶豆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03862.3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9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郑云龙;张家如;程新月;孙博;张双骞;蒋保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C3/00 | 分类号: | A23C3/00;A23C9/13;A23C9/133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潘杰;冯超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龙果 酸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龙果康养酸奶溶豆及其制备方法,它的原料按照重量份数比计包括20~30份的海藻糖、100~120份的脱脂奶粉、10~20份的乳清粉、25~30份的氧化羟丙基淀粉、5~8份的紫薯淀粉、1~2份的双歧杆菌、5~8份的火龙果粉、5~8份的核桃粉、1~2份的酵母β‑葡聚糖、1~2份的低聚半乳糖、1~2份的低脂果胶、50~100份的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1~5份的单双甘油脂肪酸、20~30份的罗汉果多糖和10~20份的白砂糖。本发明首次将本发明首次将火龙果、核桃仁和罗汉果同时用于制作酸奶溶豆,使得产品营养成分,且具有抗氧化、抗癌、提高免疫、抗病毒、养颜美容、促进大脑记忆、增长智力、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等许多保健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龙果康养酸奶溶豆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酸奶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倍受消费者青睐。在我国,酸奶消费市场以每年30%以上速度递增,领跑全球。伴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在追求酸奶美味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功能化。目前市场上酸奶制品多以凝固型、搅拌型和添加各种果汁果酱等辅料的果味型为多,食用方法单一,保质期短而且大多数酸奶当中添加物种类单一,导致酸奶产品所含营养成分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健康和养身的需求。虽然将酸奶做成酸奶溶豆可以解决算是食用方法单一,延长酸奶的保质期。但是,水果酸奶由于其果肉存在,酸奶产品难以制备成固态的溶豆,同时还能保持酸奶的口感。
火龙果富、核桃仁营养成分丰富,罗汉果富含多糖类化合物,可以作为食品的甜味剂。将火龙果、核桃仁和罗汉果同时用制作酸奶溶豆,不仅可以丰富了产品的营养,同时使得产品具有多种康养效果。但是,核桃仁油脂较多,以及产品中火龙肉果使得溶豆产品难以成型,目前市面上没有含有核桃仁和火龙果的酸奶溶豆产品。因此,开发同时具有火龙果、核桃仁和罗汉果将具有巨大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酸奶溶豆产品功能单一,保健效果不足的问题以及因核桃仁油脂较多和火龙肉果使得溶豆产品难以成型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火龙果康养酸奶溶豆及其制备方法,该酸奶溶豆具有口感好、营养丰富且兼具保健和美容效果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一种火龙果康养酸奶溶豆,它的原料按照重量份数比计包括20~30份的海藻糖、100~120份的脱脂奶粉、10~20份的乳清粉、25~30份的氧化羟丙基淀粉、5~8份的紫薯淀粉、1~2份的双歧杆菌、5~8份的火龙果粉、5~8份的核桃粉、1~2份的酵母β-葡聚糖、1~2份的低聚半乳糖、1~2份的低脂果胶、50~100份的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1~5份的单双甘油脂肪酸、20~30份的罗汉果多糖和10~20份的白砂糖。
再进一步地,所述火龙果粉为红心火龙果粉。
再进一步地,它的原料按照重量份数比计包括:海藻糖28份、脱脂奶粉10份、乳清粉14份、氧化羟丙基淀粉26份、紫薯淀粉6份、双歧杆菌1份、红心火龙果粉6份、核桃粉7份、酵母β-葡聚糖2份、低聚半乳糖1份、低脂果胶1份、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60份、单双甘油脂肪酸4份、罗汉果多糖22份、白砂糖10份。
再进一步地,火龙果康养酸奶溶豆的形状选自爱心型、球形和草莓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火龙果康养酸奶溶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火龙果粉的制备:
将红心火龙果清净,去皮,将果肉榨汁后,将果肉和果汁高压浓缩,冷冻干燥,粉碎得粉末,用微波处理10~15min,得到火龙果粉,备用;
2)核桃粉的制备:
将核桃仁在盐酸水浸泡1~3h,沥水,烘干后粉碎过200目筛,利用红外加热处理30~45min,得到核桃粉,备用;
3)罗汉果多糖的制备:
a.将罗汉果粉碎和干燥,得到罗汉果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38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