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及智能垃圾分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06114.0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1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田卫新;张力;温征;刘本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B65F1/16;B65F1/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垃圾 分类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并公开了智能垃圾分类方法,包括利用摄像头采集分类层台面上平铺的垃圾的图像根据垃圾的图像,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垃圾进行识别、分类;对垃圾图像中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等分别进行目标识别和定位;用机械手逐一对可回收物进行分拣并放入可回收物的垃圾斗;用机械手逐一对有害垃圾进行分拣并放入有害垃圾的垃圾斗;利用机械手对剩余的垃圾进行干垃圾、湿垃圾的分类;对市民投放的垃圾进行垃圾质量评价。本发明对分拣后的垃圾进行分类储存,用于对市民投放的分类垃圾进行核查和二次分拣,根据核查结果对用户垃圾投放质量评分并制定奖惩机制,提高垃圾分类精度,同时鼓励用户提高垃圾分类投放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分类领域,具体涉及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及智能垃圾分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急剧增加。生活垃圾的种类繁多,有些垃圾可回收再利用,有些垃圾则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若是随意丢弃,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污染。我国已经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多年,主要是以分类垃圾桶为主。但是垃圾分类的效果并不理想,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很薄弱。
最近两年,我国开始在部分城市建立起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以上海为例,要求居民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由于要求垃圾类别比较复杂,对居民投放的分类垃圾缺乏有效监测和激励,导致垃圾的后端处理难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随着垃圾分类的工作的细化,目前虽广泛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分类积极性不高,依靠市民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垃圾分类效果不佳,市面上缺乏快速从市民投放的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的垃圾分类处理装置,缺乏判断市民投放垃圾前的垃圾分类情况的判断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及智能垃圾分类方法,对垃圾进行分类放置,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单独放置,以便回收利用或者单独特别处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进行自动识别、分类,计算市民投放垃圾的平均单件处理时间,以了解市民投放垃圾前的分类情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包括垃圾分类箱体、控制柜,垃圾分类箱体顶部设有垃圾投入口,圾投入口下方设有垃圾分类面板,垃圾分类面板将垃圾分类箱体分为分类层和存储层,分类层设有分拣机构,存储层设有多个垃圾斗,分拣机构包括第一X轴滑轨、第一Y轴滑轨、Z轴滑轨,第一X轴滑轨的两端与垃圾分类箱体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X轴滑台与第一X轴滑轨滑动配合,第一Y轴滑轨的端部与第一X轴滑台固定连接;第一Y轴滑台与第一Y轴滑轨滑动配合,Z轴滑轨的端部与第一Y轴滑台固定连接,垃圾分拣头与Z轴滑轨滑动配合,垃圾分拣头包括Z轴滑台和与其连接的机械手;控制柜中设有控制器,分拣机构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电连接;Y轴滑台设有视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视觉传感器用于采集Y轴滑台下方的图像。
进一步的,垃圾分类箱体的远离控制柜的一侧,靠近底面的部位设有多个垃圾回收口,垃圾斗与垃圾回收口对应的部位设有活动门。
进一步的,机械手的爪部内侧设有触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垃圾投入口设有垃圾入口控制机构,垃圾入口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垃圾盖、第二垃圾盖、液压杆,第一垃圾盖的一侧与垃圾分类箱体的顶部铰接连接,液压杆的基座与垃圾分类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液压杆的伸缩杆的杆头与第二垃圾盖固定连接,第二垃圾盖随着液压杆的杆头的伸缩,控制垃圾投入口的打开、关合;液压杆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垃圾分类面板下方设有可回收垃圾斗、有害垃圾斗、湿垃圾斗和干垃圾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61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