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投射灯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08588.9 | 申请日: | 2019-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3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林琼榕;陈海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特能热交换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13/04 | 分类号: | F21V13/04;F21W131/103;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濮阳华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6 | 代理人: | 王传明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投射 | ||
本申请公开一种投射灯,包括能够与地面水平放置的灯体,灯体具有出光口,所述灯体内配置有光源,所述光源能够在所述灯体内输出偏离水平向上的输出光;反射器,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内侧呈凹状的自由曲面以配置为面向所述光源的入射面,所述入射面沿反射方向连通开设在所述反射器一端的出射口,所述光源的输出光经所述入射面反射形成出射光;透镜,配置在所述出射口处以将所述出射光均匀折射形成光轴偏离灯轴水平线向下的投射光朝向目标区域投射。本发明通过侧面配光至反射器进行侧反射后,经过正向的透镜进行眩光折射克服灯具输出光通量于投射区域投光率较低的缺陷,有效抑制上射光,减少环境光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灯具照明方面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车道路面照明的投射灯。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在车道路面照明的LED筒灯或射灯中,其照明灯效上通常采用 LED灯源直射路面的泛光或旋转对称配光方式,但是这种传统的配光方式往往由于亮度分布不均,存在眩光现象,容易引起驾驶员视觉疲劳,造成光污染;传统灯具安装在路面高度5-6米高时,灯具输出光通量的最高只有30%集中于灯前方的30米的两车道范围内,照明范围和光利用率较低,造成光资源浪费。通过侧面配光至反射器进行反射后,经过正向的透镜进行眩光折射克服灯具输出光通量于投射区域投光率较低的缺陷,有效抑制上射光,减少环境光污染。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散热的投射灯,通过侧面配光至反射器进行侧反射后,经过正向的透镜进行眩光折射克服灯具输出光通量于投射区域投光率较低的缺陷,有效抑制上射光,减少环境光污染。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以提供一种快速散热的投射灯,包括:
灯体,具有出光口,所述灯体内配置有光源,所述光源能够在所述灯体内输出偏离水平向上的输出光;
反射器,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内侧呈凹状的自由曲面以配置为面向所述光源的入射面,所述入射面沿反射方向连通开设在所述反射器一端的出射口,所述光源的输出光经所述入射面反射形成出射光;
透镜,配置在所述出射口处以将所述出射光均匀折射形成光轴偏离灯轴水平线向下的投射光朝向目标区域投射。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轴线位于所述灯轴下方且在水平方向平行于所述灯轴,并在垂直方向上重合于所述灯轴。
进一步地,所述灯体放置与地面水平平行时,所述反射器配置在所述光源的上方使所述入射面指向路面、所述出射口指向行车方向,所述透镜竖向设置沿指向行车方向出光。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倾斜地安装在所述灯体内以沿偏离水平向上15度的方向输出所述输出光。
进一步地,所述出射光射入所述透镜的入光面,在所述出光面形成光束角为垂直方向18度,水平方向24度的光束沿行车方向指向路面的所述投射光,所述投射光的投射角度为光轴偏离灯轴水平线向下20度。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配置为由多个半球体拼接形成的复眼结构,多个所述半球体同时接收所述出射光并将所述出射光均匀折射后透过所述出光面出射所述投射光。
进一步地,所述半球体的球体半径包括2.5mm;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半球体之间的球心间距至少包括2.5mm*2.5mm。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包括凹透镜,入光面配置为凹面以面向所述光源接收所述出射光,出光面配置为透光的凸面以出射所述投射光。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配置在所述出射口前方5mm-35mm范围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器配置在所述光源上方0mm-47mm范围的位置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特能热交换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未经特能热交换科技(中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85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3D打印的四路高功率微波合成器制造方法和合成器
- 下一篇:天线模组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