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聚烯烃编织布与金属板粘接用的热熔压敏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09868.1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6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曾庆国;于永生;刘作东;刘瑞华;王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滨县龙海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23/22 | 分类号: | C09J123/22;C09J151/00;C09J11/08 |
代理公司: | 郑州锐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1 | 代理人: | 张随 |
地址: | 464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烯烃 织布 金属板 粘接用 热熔压敏 胶粘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聚烯烃编织布与金属板粘接用的热熔压敏胶粘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15‑25份、马来酸酐0.5‑1.5份、过氧化二异丙苯0.2‑0.4份、增粘树脂35‑45份、增塑剂35‑45份、抗氧剂0.5‑1份、交联剂1‑2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热熔压敏胶粘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热熔压敏胶粘剂生产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内聚力和初粘性,持粘力好且耐高温性能良好,可用于粘接聚烯烃编织布和金属板材,特别是粘接聚乙烯编织布与金属板材效果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胶粘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聚烯烃编织布与金属板粘接用的热熔压敏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压敏胶粘剂(PSA: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是一种自胶粘物质,它在较小的作用力下,就能形成比较牢固的粘接力。压敏胶在两物体表面之间形成的粘接力主要是范德华力,粘接面形成后,粘接表面的结构没有被破坏。由于它使用方便,揭开后一般又不影响被粘物的表面,因此使用很广泛。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国内外压敏胶的研制飞速发展。压敏胶粘剂有溶剂型、乳液型、热熔型等类型。热熔压敏胶粘剂(HMPSA)是继溶剂型和乳液型压敏胶之后的第三代压敏胶产品,其不含有机溶剂,无污染,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方便,更有利于环保和安全生产。热熔压敏胶兼有热熔和压敏双重特性,在加热到160~200℃时即变成液态,可以通过喷涂、辊涂和刮涂等多种方法涂布使用,当冷却至室温时又呈固态,赋予一定压力即可产生良好的粘接效果。
传统的热熔压敏胶通常涂布在纸张、塑料薄膜,织物或金属箔上制成胶带或胶片,主要用于各类封箱、封盒和纸品包装、商标与标签的粘贴以及固体件的粘接,但对于难粘的聚烯烃类材料粘接效果不佳,耐高温性能不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普通热熔压敏胶产品对聚烯烃编织材料与金属板材的粘接强度低、耐高温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聚烯烃编织布与金属板粘接用的热熔压敏胶粘剂,具有轻度的交联结构,较好的内聚力和高温粘接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适用于聚烯烃编织布与金属板粘接用的热熔压敏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适用于聚烯烃编织布与金属板粘接用的热熔压敏胶粘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15-25份、马来酸酐0.5-1.5份、过氧化二异丙苯0.2-0.4份、增粘树脂35-45份、增塑剂35-45份、抗氧剂0.5-1份、交联剂1-2份。
优选地,所述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为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所述热塑性弹性体须在过氧化二异丙苯存在的条件下与马来酸酐进行接枝反应引入交联基团。
优选地,所述增粘树脂选自石油树脂、萜烯酚醛树脂、松香酯及松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地,所述增塑剂为分子量500~2000的液体聚异丁烯。
优选地,所述抗氧剂由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DLTDP复配而成。
优选地,所述交联剂为液体双酚A型环氧树脂。
上述热熔压敏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份数称取各原料;
(2)将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马来酸酐及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后,加入预热至180-200℃的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80-200℃进行挤出接枝反应,得到接枝型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
(3)在氮气气氛和搅拌条件下,于160-200℃,将步骤(2)所得接枝型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加入反应釜中,然后依次加入增塑剂、抗氧剂及增粘树脂,恒温保持40-60分钟;再加入交联剂,继续搅拌15-25 分钟,冷却至室温,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滨县龙海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淮滨县龙海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98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