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10411.2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3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尔泉;林晓军;陈银霞;吴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 11375 | 代理人: | 许育辉 |
地址: | 361001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装置 及其 处理 工艺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多个缺氧池、多个好氧池和MBR膜池,每两个所述缺氧池之间各设置一所述好氧池,污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依次流入各个所述缺氧池,每个所述缺氧池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接与其相邻近的所述好氧池,所述MBR膜池和与其相邻近的所述好氧池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本申请的污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净化效果好、净水效率高、运行费用低等。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工艺,该处理工艺操作简单、净水效率高、出水水质高、运行费用低等。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领域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资源的短缺、水质污染严重、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下,水资源的供给面μ严重供需矛盾。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3,体现出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不仅如此,我国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有四成地表水的水质被严重污染。
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看,在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往往成为城市内河的主要水体,所以要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要达到地表水准四类,这对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一些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而言,以处理总氮或氨氮为目标时,主要以强化生化处理或深度处理增加生化处理为主,在二级处理后直接增加反硝化滤池或曝气生物滤池(如图1所示);以去除总磷和悬浮物为主时,多采用沉淀+过滤处理方式。然而,传统工艺流程长,管理复杂,而MBR(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结合高效的生化处理(如图2所示),出水固液分离效率高,悬浮物接近于零,而且能有效去除病毒和细菌,近几年发展迅速,不过市场普遍反映MBR的运行能耗高等问题。
此外,我国城市污水中的碳源普遍不足,为达到脱氮效果还需向污水中投加碳源,导致运营费用增加很多。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运行流程长、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多个缺氧池、多个好氧池和MBR膜池,每两个所述缺氧池之间各设置一所述好氧池,污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依次流入各个所述缺氧池,每个所述缺氧池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接与其相邻近的所述好氧池,所述MBR膜池和与其相邻近的所述好氧池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污水处理装置根据污水的温度控制流入各个所述缺氧池的污水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MBR膜池还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最起始的所述缺氧池以将混合液回流至最起始的所述缺氧池,根据混合液的温度控制回流至最起始的所述缺氧池的混合液的水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缺氧池包括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第三缺氧池、第四缺氧池和第五缺氧池;所述多个好氧池包括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第三好氧池、第四好氧池和第五好氧池;污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依次流入所述第一缺氧池、所述第二缺氧池、所述第三缺氧池、所述第四缺氧池和所述第五缺氧池;所述第一缺氧池、所述第一好氧池、所述第二缺氧池、所述第二好氧池、所述第三缺氧池、所述第三好氧池、所述第四缺氧池、所述第四好氧池、所述第五缺氧池和所述第五好氧池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管道依序连接;及所述第五好氧池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MBR膜池,所述MBR膜池通过所述第三管道将混合液回流至所述第一缺氧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污水的温度大于12℃时,污水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依次进入所述第一缺氧池、所述第二缺氧池、所述第三缺氧池、所述第四缺氧池和所述第五缺氧池的污水量的比例为1∶1∶1∶1∶1,混合液以0.5-1.0倍的未处理污水的进水量回流至所述第一缺氧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04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