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TBD的非直视拐角人体目标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11166.7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5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郭世盛;罗皓蓝;崔国龙;李松林;师贞鹏;李虎泉;孔令讲;杨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5/06 | 分类号: | G01S15/06;G01S7/41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tbd 直视 拐角 人体 目标 定位 方法 | ||
1.一种基于TBD的非直视拐角人体目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对采集到的非直视拐角场景下的雷达回波数据进行脉冲压缩和非相干积累;
S2、初始值设定,具体为:令初始状态为x轴和y轴二维方向上的位置信息,将第一帧观测数据的幅度值作为第一帧的幅度积累值;
S3、确定各帧对应的关联区域;
S4、幅度递归积累,具体为:根据当前帧的状态,以及对应的关联区域,对幅度进行积累;
S5、目标峰值提取,具体为:当积累到第N帧时,对幅度积累的结果进行峰值提取,得到目标的幅度递归积累结果;
S6、点迹回溯,具体为:根据步骤S5提取的峰值,回溯到步骤S4中所有积累帧中目标所在距离单元的位置,并计算这些距离单元对应目标的真实位置,得到目标点迹估计;
S7、对步骤S6得到的目标点迹估计进行平滑滤波,得到平滑后的目标点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TBD的非直视拐角人体目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具体为:根据上一帧目标所在的距离单元确定下一帧目标可能出现的区域,该区域即为下一帧对应的关联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TBD的非直视拐角人体目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联区域通过目标的运动速度以及雷达帧间采样间隔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TBD的非直视拐角人体目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一帧对应的关联区域为上一帧目标所在的距离单元与其前后一个距离单元组成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TBD的非直视拐角人体目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具体为:
A1、以上一帧在当前帧的关联区域内幅度最大的距离单元作为当前帧内目标所在位置;
A2、将A1中确定的目标所在距离单元的幅度与上一帧该目标所在距离单元幅值相加,并记录当前帧目标所在距离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116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