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VOC共聚酰胺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13262.5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0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俞凯健;林一流;郑仁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洋新材(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昆山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7/00 | 分类号: | C09J177/00;C09J11/06;C08G69/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voc 聚酰胺 热熔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VOC共聚酰胺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该低VOC共聚酰胺热熔胶的主料由脂肪族内酰胺、脂肪族二元酸、脂肪族二元胺和聚氧乙烯二胺构成,且脂肪族内酰胺:脂肪族二元酸:脂肪族二元胺和聚氧乙烯二胺的摩尔量之和的摩尔比为0.5~1.2:1:1,且脂肪族二元胺:聚氧乙烯二胺的摩尔比为1:0.1~0.5;辅料包括封端剂和抗氧剂。通过本发明制备所得的共聚酰胺热熔胶,在保障粘接性能的同时,本身即具有低VOC的特性,应用于对VOC要求较高的领域,如家庭装饰或汽车内饰等,无需对热熔胶树脂基体进行再次处理即可满足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聚酰胺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特比是一种低VOC的共聚酰胺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熔胶本身是100%固含量型胶粘剂,其环保属性明显由优于溶剂型胶粘剂。同时,热熔胶按照基体树脂的不同,目前主要有共聚酰胺、共聚酯、EVA、PUR等类热熔胶。其中,共聚酰胺热熔胶由于其本身通常具有较好的粘接效果及优异的耐洗性能,深受用户青睐。
一直以来,对共聚酰胺热熔胶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其对常规及相应特殊材料的粘接性能上。随着社会的推进,环保意识和个人健康要求逐渐提升,热熔胶本身的生物安全性能也逐渐成为研究开发的重点。
虽然共聚酰胺热熔胶作为一种100%固含量的环保型胶粘剂,在VOC及低气味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其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聚合反应时,仍不可避免地有着单体的残留和低聚物的产生。而分子量低的聚合物单体及低聚物,会带来较高的VOC含量和明显的气味,导致产品无法应用于对气味及VOC含量要求较高的行业,限制了共聚酰胺热熔胶的应用及发展。
现有技术中,降低热熔胶的VOC含量及气味,大都是在热熔胶基体树脂已经制备完成后,再利用特定的吸附剂对气味物质进行吸附,或是利用易挥发小分子的挥发作用带走气味,或是利用化学作用分解特定一类的气味物质,但这些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弊端。如吸附剂吸附法,当遇脱附条件时,气味物质同样会对外散发;利用易挥发小分子的挥发作用带走气味,不适用于易水解醇解的尼龙材料;利用化学作用分解特定一类的气味物质,单一种类的针对性较强而往往需要复配使用,且针对聚酰胺材料除味效率较低。专利CN109504083A公开了一种聚酰胺树脂用双组份除味剂及其的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但其是在聚酰胺基体树脂的熔融挤出过程中加入由聚醚胺和氧化锌组成的双组份除味剂进行除味,控制VOC含量,也相当于是在聚酰胺基体树脂已经制备完成后的再次处理。
故,如何提供一种本身VOC含量较低的共聚酰胺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低VOC共聚酰胺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使得通过本发明制备所得的共聚酰胺热熔胶,本身即具有较低的VOC含量,应用时无需再进行后续处理。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VOC共聚酰胺热熔胶,其原料构成包括主料和辅料。其中,主料由脂肪族内酰胺、脂肪族二元酸、脂肪族二元胺和聚氧乙烯二胺构成,辅料则包括封端剂和抗氧剂。
上述主料中,脂肪族内酰胺为己内酰胺或十二内酰胺;脂肪族二元酸选自己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或十三烷二酸中的一种;脂肪族二元胺选自戊二胺,己二胺,癸二胺,十二烷二胺中的一种;聚氧乙烯二胺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2000或3400。
脂肪族内酰胺:脂肪族二元酸:脂肪族二元胺和聚氧乙烯二胺的摩尔量之和的摩尔比为0.5~1.2:1:1,且脂肪族二元胺:聚氧乙烯二胺的摩尔比为1:0.1~0.5。本发明中,聚氧乙烯二胺的多少,会影响产物的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分布的宽窄,以及产物的粘接性能。
上述辅料中,封端剂为硬脂酸,其加入量为主料总质量的0.1%~0.3%;抗氧剂的牌号为1010,其加入量为主料总质量的0.1%~0.5%。
上述低VOC共聚酰胺热熔胶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洋新材(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昆山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天洋新材(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昆山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32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