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轻载效率的DC/DC变换器系统架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13674.9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3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胡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04 | 分类号: | H02M3/04;H02J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高轻载 效率 dc 变换器 系统 架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轻载效率的DC/DC变换器系统架构,其特征是:变换器系统由DC/DC转换模块、LDO转换模块和MCU控制模块组成;所述DC/DC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源的正极,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负载,转换模块的EN使能端连接MCU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LDO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源的正极,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负载,转换模块的EN使能端连接MCU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负载电压采样端,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负载电流采样端。本发明通过DC/DC转换模块和LDO转换模块的并联使用,在系统运行时实时检测负载电压和电流的信息,根据负载工况的变化在DC/DC转换模块和LDO转换模块之间切换,保证了变换器系统在轻载和满载时的高转换效率,提高了系统的总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功率变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轻载效率的DC/DC变换器系统架构。
背景技术
在工业和汽车领域通常需要实现从24V或12V主电源到负载点电压的高效转换,DC/DC变换器由于其小体积、高功率密度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节能目标,很多高转换效率的DC/DC变换器被设计使用。但是变换器对应于负载变化的转换效率并不是恒定的,满载时效率最高,轻载或空载时效率最低。很多负载电路或器件处于空闲或关断状态时仅需要很低的流耗,此时DC/DC转换器处于轻载工作状态,实现高转换效率非常困难。
在电子系统中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理想情况是将未工作的负载电路和DC/DC变换器供电电路完全断开。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这样简单处理,因为仍然需要为未工作的负载电路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以便在关断状态下保持和其它模块的正常通信。DC/DC转换器通常设计在满载时达到高的转换效率,在轻载时转换效率低,而且轻载时输出纹波和电磁干扰偏大,不利于负载电路的稳定工作。此时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成为轻载情况的理想选择,因为LDO输出电压噪声低,在轻载时只需要消耗极低的电流。本专利技术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研究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具有高轻载效率的DC/DC变换器系统架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高轻载效率的DC/DC变换器系统架构,包括一DC/DC转换模块、一LDO转换模块和一MCU控制模块;所述DC/DC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源的正极;所述DC/DC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负载;所述DC/DC转换模块的EN使能端连接MCU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进一步,所述LDO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源的正极;所述LDO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负载;所述LDO转换模块的EN使能端连接MCU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负载电压采样端;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负载电流采样端;
进一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程序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顶层为主程序控制,主要实现对下层模块子程序的调用,下一层主要包括电压检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功率估计模块和输出驱动模块;
进一步,所述DC/DC转换模块采用开关模式控制;
进一步,所述MCU控制模块采用8位单片机控制芯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高轻载效率的DC/DC变换器系统架构,该变换器系统由DC/DC转换模块、LDO转换模块和MCU控制模块组成。DC/DC转换模块和LDO转换模块采用并联结构,MCU控制模块检测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的工作信号。满载时MCU控制模块发送禁止信号给LDO转换模块,由DC/DC转换模块给负载供电;轻载或空载时MCU控制模块发送禁止信号给DC/DC转换模块,由LDO转换模块给负载供电。本发明根据负载的实际工况在DC/DC转换模块和LDO转换模块之间灵活切换,保证了负载供电电路在轻载和满载时的高转换效率,提高了系统的总体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36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