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渗吸实验系统和渗吸实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16448.6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4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洋;许航;付文瑞;程时清;芦鑫;陈哲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5/02 | 分类号: | G01N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渗吸实验系统和渗吸实验方法,属于油藏开发技术领域。所述渗吸实验系统包括:渗吸反应装置,其包括反应釜,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釜内的称重模块,用于在渗吸实验的过程中持续检测岩心的重量,其中,所述称重模块包括安装台和称重传感器,所述安装台放置于所述称重传感器上,用于固定所述岩心,并使所述岩心不与所述称重传感器直接接触,其中,所述安装台包括支撑部和承托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称重传感器和所述承托部之间,所述承托部与所述岩心的形状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岩心,并使得岩心底部端面能够与所述实验用液相接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得到任意时刻对应的岩心的重量,有利于实验人员判定渗吸实验完成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渗吸实验系统和渗吸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常规油田的开采衰竭,石油生产的目标逐渐集中在非常规油田开发上。由于非常规油层具有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底层流体自然流动能力差,渗流阻力大,产能低,递减快等特点,其生产能力和注水能力极差,所以渗吸采油在油田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渗吸采油是利用或限制毛管力作用的过程,利用化学渗吸剂改变岩石孔隙表面的润湿性,促进渗吸过程、减少毛管阻力、提高注入性和采收率的一种方法。这种采油技术尤其对于超低渗、致密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有文献资料中,渗吸实验的研究成果大多针对裂缝性油藏或者低渗、特低渗油藏,衍生出了静态渗吸物理模拟方法。由于致密储层的微纳米级孔喉通常要求更高的测量精度,加之其高温高压的储层条件,已有的静态渗吸实验方法及物理模型难以移植到致密储层中。因此,目前亟需开发一种能够针对致密储层进行渗吸实验的实验装置。
国内外诸多学者通过对裂缝性油藏或者低渗、特低渗油藏渗吸规律研究,衍生出了静态渗吸物理模拟方法,大规模室内实验通常采用传统的质量法和体积法。其中传统质量法通过利用杠杆原理称量浸没在渗吸液中的岩心质量从而计算出渗吸率。其实验装置由于使用天平杠杆为实验基础,误差很大;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装置不能保证测量环境的固定性,使得测量环境发生变化,例如温度、压力的变化以及渗吸液挥发等,导致实验条件出现变化,严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体积法是将岩心完全浸没在装有液体(润湿相流体)的渗吸瓶里,渗吸瓶上方细颈部含有刻度,在渗吸的作用下岩心内部的润湿相流体驱替出非润湿相流体,由于油水密度的差异,岩心中排驱出来的油将聚集在渗吸瓶上方的刻度管中,渗吸前后管内凹液面读数的变化代表岩心渗吸变化量,进而可知渗吸采出程度。现有体积法实验装置最大的缺陷在于渗吸出的油滴极易附着在岩心壁上,进而无法实现油水重力分异,油滴无法到达计量段,致使刻度管收集到的原油体积不准确,因而所求出的渗吸驱油效率存在较大的误差,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现有的体积法实验装置难以满足研究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渗吸实验系统和渗吸实验方法,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者或多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渗吸实验系统,所述渗吸实验系统包括:渗吸反应装置,所述渗吸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釜内的称重模块,用于在渗吸实验的过程中持续检测岩心的重量,其中,所述称重模块包括安装台和称重传感器,所述安装台放置于所述称重传感器上,用于固定所述岩心,并使所述岩心底部端面不与所述称重传感器直接接触,其中,所述安装台包括支撑部和承托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称重传感器和所述承托部之间,所述承托部与所述岩心的形状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岩心,并使得所述岩心能够与所述实验用液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与所述称重传感器相连接的支撑杆,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部的支撑板,所述承托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可选的,所述安装台还包括调节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承托部之间,用于调整所述承托部的位置,以适应所述岩心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调节部包括滑轨和滑块,所述滑块上设置有承重部,所述滑块能够带动所述承重部在所述滑轨上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64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识别系统、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机床的调试方法及装置